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22日,在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钢铁分论坛上,行业专家围绕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展开深入探讨。数据显示,自螺纹钢期货上市以来的十六年间,我国钢铁行业在产能优化、产品升级及国际贸易格局中经历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产量调整与结构转型并行的特征。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2024年全国粗钢产量降至10.05亿吨,较历史峰值(2020年的10.65亿吨)减少6000万吨。这一趋势表明,行业正通过主动调控产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分析显示,环保政策收紧与市场需求结构性变化是驱动减产的核心因素,企业逐步从追求规模转向注重效益。
在产量调整中,不同钢材品类呈现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螺纹钢产量五年间减少7000万吨(2024年1.95亿吨 vs 2020年2.66亿吨),而热轧卷板同期增产近9500万吨。这种分化折射出制造业升级对高附加值板材的旺盛需求,期货市场持仓与成交数据也印证了板材品种交易活跃度的提升。
2023年钢材出口量达到1.1亿吨,逼近2016年的历史峰值。值得注意的是,长材出口占比大幅下降的同时,板材出口份额显著增加,反映我国正从低端建材输出转向高端产品竞争。但进口价格差异持续扩大(进口均价接近出口的两倍),德国、瑞典等国高端钢材单价超3000美元/吨,与国内低价出口形成鲜明对比,贸易摩擦风险随之加剧。
自2022年下半年起,国内外价差扩大导致出口均价持续承压。国内企业为争夺国际市场不断压缩利润空间,国际订单竞争白热化的同时,多国相继出台反倾销措施。这种双向压力倒逼行业加速技术突破,推动产品向高强、耐蚀等高性能方向升级。
总结来看,我国钢铁工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的关键转型期。产量调控与品种升级的双重推进,叠加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既考验着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也为高端制造领域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行业需在技术创新、绿色生产与全球化布局中寻找新平衡点,以应对持续演变的国内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