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钢铁 资讯详情
2025年钢铁行业政策分析:回归常态化盈利水平的关键策略
 钢铁 2025-04-08 14:58:30

  2022—2024年,钢铁行业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低效益运行,营业收入利润率持续低于1%,这一现象在2000—2021年间未曾出现。2024年,钢铁行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降至0.36%,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钢铁行业亟需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回归常态化盈利水平。本文通过对钢铁行业近年来的经营数据和市场环境的分析,探讨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钢铁行业政策分析

  一、钢铁行业效益低迷的原因分析

  (一)钢铁供需矛盾凸显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钢铁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0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达到10.48亿吨的历史峰值。此后,粗钢表观消费量逐年下降,2024年降至8.93亿吨,较历史峰值下降了约1.5亿吨。与此同时,2020—2024年我国粗钢产量连续五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尽管2021—2024年粗钢净出口量逐年增长,但出口钢材及钢坯随时可以转化为国内有效供应量,国内市场潜在的供需矛盾并未得到有效化解,反而有进一步激化的风险。受供需矛盾影响,国内钢材价格指数自2021年10月以来保持动态下跌态势,2024年12月钢材综合价格指数(CSPI)为97.47,较2021年9月历史最高点下降了38%。

  (二)钢铁上游原燃料行业挤压盈利空间

  钢铁行业政策分析显示2020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4%,处于历史正常盈利水平。然而,2024年该行业出厂价格指数(PPI)较2020年仅增长2.42%,而上游行业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PPI较2020年增长37.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9.92%,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39.0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25%。这表明,2024年钢铁行业钢材销售价格与上游行业原燃料及电力价格的价差远远小于2020年的水平,钢铁产业链价格结构失衡是导致钢铁行业近3年处于盈亏边缘的主要因素。

  二、钢铁行业回归常态化盈利水平的政策导向

  (一)调控供应端产量规模

  钢铁行业效益回归常态化盈利水平,需要钢材价格保持基本稳定的波动状态,而非持续震荡下行。鉴于疫情缓解及经济政策逐步回归常态,钢铁需求必然回落,因此化解当前钢铁供需矛盾,更需要从供应端入手。通过市场及环保约束等手段,调控钢铁产量规模,并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在执行约束性政策时,应避免出现地区差异化,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二)优化钢铁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

  钢铁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需进一步优化完善。近年来,铁矿石、煤炭价格下降时点滞后于钢材价格下降时点,且下降幅度明显弱于钢材价格下降幅度。进口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的本质是供应方通过垄断获取超常态利润。2022—2024年,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力拓等主要矿山企业的净利润率分别为49.71%、26.42%、17.25%;43.04%、19.4%、15.7%;23.54%、18.42%、21.57%。这些企业的盈利水平远高于其他采矿业和制造业企业。国内煤炭价格的“居高不下”则与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偏紧”密切相关。因此,优化钢铁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规避原料端垄断对产业链利润的“挤压”,是钢铁行业回归常态化盈利水平的重要前提。

  三、钢铁行业政策建议

  (一)实施科学评估与分类扶持

  在鼓励性政策方面,政府及金融等相关部门应对钢铁企业进行科学评估与分类,重点扶持环境友好性强、遵纪守法、创新能力突出的钢铁企业。通过政策引导,促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二)加强市场与环保约束

  通过市场机制和环保标准,调控钢铁产量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环保要求,推动钢铁企业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非法生产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四、总结

  2022—2024年,钢铁行业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低效益运行,营业收入利润率持续低于1%,2024年降至0.36%,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这一现象主要由供需矛盾和上游原燃料行业挤压盈利空间导致。为回归常态化盈利水平,钢铁行业需要从供应端入手,调控产量规模,优化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规避原料端垄断对利润的“挤压”。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通过科学评估与分类扶持,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强市场与环保约束,促进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钢铁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