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钢铁 资讯详情
2025年钢铁行业发展分析:减量提质与绿色转型
 钢铁 2025-05-19 15:31:05

  2025年,我国钢铁行业在经济平稳运行的背景下,迎来了减量提质发展的新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为75.1亿元,同比由亏转盈。同时,4月份钢铁行业PMI为50.6%,连续3个月环比上升,显示出行业的积极发展态势。在这一关键时期,钢铁行业不仅在效益上有所改善,还在减污降碳、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钢铁行业发展分析

  一、钢铁行业效益状况显著改善

  《2025-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今年一季度,我国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基本稳定,企业效益同比有所改善。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纷纷发布一季报,显示出行业的强劲复苏。例如,宝钢股份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4.34亿元,同比增长26.4%;中信特钢实现归母净利润13.84亿元,同比增长1.76%;南钢股份实现归母净利润5.78亿元,同比增长4.42%;华菱钢铁实现归母净利润5.62亿元,同比增长43.55%。这些数据表明,钢铁企业在产品结构优化、降本增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南钢股份通过持续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战略,提升了高端产品占比,展现出稳健的发展韧性。华菱钢铁则瞄准我国工业用钢领域需求转型升级的方向,巩固和扩大了自身在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钢铁行业发展分析有关数据显示,一季度重点钢铁企业营业成本同比下降9.6%,钢材产品平均销售利润率同比上升0.67个百分点。钢材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建筑用钢筋产量4811万吨,同比下降2.9%;而用于制造领域的特厚板、中板、涂层板、镀层板产量同比增长均超10%,合计产量3884万吨。全国粗钢产量2.59亿吨,同比微增0.6%,保持了稳定。

  二、钢铁行业减污降碳持续推进

  钢铁行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4月20日,共有189家钢铁企业(包括1家球团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其中,141家企业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5.91亿吨;47家企业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产能约1.69亿吨。自2022年底“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培育启动以来,共有117家企业约6.6亿吨产能参与,宝钢湛江钢铁、首钢京唐、河钢石钢等15家企业已进行极致能效企业或工序标杆示范公示。

  一季度,重点统计钢企累计吨钢综合能耗543千克标准煤,同比下降0.52%;吨钢可比能耗480千克标准煤,同比下降2.1%;吨钢取水量同比下降0.90%。外排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悬浮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10.07%、10.84%、14.82%;吨钢二氧化硫、吨钢颗粒物、吨钢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11.68%、3.27%、12.78%。3月份,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将钢铁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这一举措通过碳配额从“保量分配”向“提质控量”的演进,为钢铁行业的技术升级预留了转型窗口期。

  三、钢铁行业稳中求进提升质效

  当前,钢铁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面临供给强于需求、出口形势严峻等困难和挑战。3月份以来,钢铁供给较快增长,打破了市场供需动态平衡,钢材价格持续下行,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未改变,行业自律仍需加强。4月份钢铁行业呈现需求回暖、供给加速、价格承压的特征,钢铁PMI时隔4个月重回扩张区间,生产活动与钢厂接单同步回暖,折射政策效能逐步显现。接下来需关注生产端过快释放对价格弹性的制约,以及外贸环境变化对需求的扰动,行业修复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为着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不仅基础指标要求全面提升,还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安全化、特色化等发展方向,设立“引领型”评价指标。以高端化为例,从科研、质量、专利、标准等维度对企业开展综合评价,以此衡量企业高端化发展水平,明确发展优势和弱项,为企业进一步改造提升明确方向。通过基础指标和引领指标评价体系,树立“规范企业”和“引领型规范企业”标杆,引导企业对标先进,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总结

  2025年,我国钢铁行业在经济平稳运行的背景下,迎来了减量提质发展的新阶段。行业效益显著改善,企业通过产品结构优化、降本增效等措施,实现了稳健发展。在绿色发展方面,钢铁行业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面对市场供需变化和出口形势的挑战,钢铁行业需要加强自律,把握生产节奏,提升经营质效。随着《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的实施,行业将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钢铁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