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双碳”目标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关键指引。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碳排放的重点领域,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5%,其绿色低碳转型对实现国家“双碳”战略意义重大。近年来,钢铁行业在“双碳”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持续推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2025年的临近,深入探究钢铁行业“双碳”标准体系建设,对把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2025-2030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核算核查标准体系初现雏形:自2015年起,一系列碳排放核算核查标准相继发布。像GB/T32151.5-2015、GB/T33755-2017等标准覆盖了钢铁生产、余能利用领域;行业标准RB/T251-2018规范了钢铁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流程;团体标准《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编制技术指引》也已出台,钢铁行业核算核查标准体系初步搭建起来。
能效能耗标准基本完备:目前,已发布10余项涵盖焦化、烧结、高炉等各工序及钢铁冶炼长、短流程的能效国家标准,10余项粗钢、不锈钢等产品的能耗限额行业标准。各省市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20余项钢铁相关能效能耗标准,使钢铁行业能效能耗标准覆盖了主要工序和各类产品。
极致能效技术标准转化成果显著:高炉富氧喷煤、干熄焦等节能减碳技术规范标准陆续发布。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50项极致能效技术中,焦炉上升管荒煤气余热高效回收技术等11项技术已形成行业或团体标准,有力推动了新技术在行业内的广泛应用。
部分相关标准纳入计划:依据相关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涉及钢铁行业的25项标准被纳入其中,约占标准计划总数的1/7。这些标准涵盖产品碳披露、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等多个方面,对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起到了规范和引领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核算标准未深入工序层面: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涉及众多工序。现有GB/T32151.5-2015标准仅在企业层面进行核算,未细化到工序层级。不同工序碳排放量差异大,导致企业间碳排放核算结果缺乏可比性,不利于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主导方式——基准值法的运用,而钢铁行业未来将纳入全国碳市场,这一现状亟待改善。
碳排放限额研究不足:目前钢铁行业在能效能耗方面有标准规定限额值,但工序层面及产品碳排放限额标准缺失。虽《钢铁行业轧钢工序单位产品碳排放限额》正在制定中,但尚未发布,这给节能降碳工作和碳排放管理带来困难。
低碳冶金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常规节能技术节能降碳潜力有限,低碳冶金技术如富氢碳循环技术、氢基竖炉技术等虽有显著减碳效果,但相关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和碳减排量评估标准尚未发布,限制了其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
部分能效能耗标准需更新:部分能效能耗标准,如GB21256-2013、GB32050-2015等发布时间超8年,部分限额标准值已落后于实际发展,需要适时修订,以更好地引导行业开展能效对标和节能降碳改造。
(一)行业“双碳”战略驱动
《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将“双碳”进程分为四个阶段,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明确了六大技术路径。众多大型钢企如中国宝武、河钢等也纷纷发布“双碳”目标和技术路径,达峰时间基本在2025年之前,主要降碳路径集中在极致能效、低碳冶金技术创新等方面。这意味着钢铁行业将率先在“十四五”期间达峰,后续减碳压力巨大,对相关标准的需求更为迫切。
(二)钢铁行业“双碳”标准部署导向
相关政策文件提出加强能效能耗标准制修订,将氢气竖炉、氢气熔融还原等低碳冶金技术纳入重点标准范围。这为钢铁行业“双碳”标准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求加快绿色低碳标准制修订,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三)节能低碳技术应用推动
面对减排降碳压力,宝武集团等企业积极开展低碳冶金技术的工程建设和示范运行。氢基竖炉、富氢碳循环高炉等技术已初步具备推广价值,需要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以规范和促进这些技术的应用。同时,部分极致能效技术在企业推广应用后,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形成标准,提升行业能效水平。
(四)全国碳市场扩容需求
随着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工作的推进,预计2025年底前钢铁行业将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这使得完善工序层级钢铁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标准变得十分紧迫,以确保碳市场的公平、有效运行。
(五)绿色金融发展助力
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不断完善,气候投融资侧重支持绿色项目开发。钢铁行业高碳特征明显,低碳转型融资需求大,低碳转型金融有望成为钢铁行业实现绿色金融加速赶超的关键领域。这就需要提前谋划相关标准,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改造。
基于建设需求分析,构建的钢铁行业“双碳”标准体系包含6个一级子体系、20个二级子体系和39个三级子体系。
基础通用标准:涵盖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基础共性标准,像术语定义、数据质量、标识标志以及报告声明与信息披露等内容,为整个标准体系提供基础支撑。
核算核查标准:从生产企业、生产工序、项目和产品碳足迹四个二级分类进行细化。生产企业按不同生产工艺细分,生产工序按钢铁行业主体工序细分,产品则按粗钢和钢材产品分类,实现对碳排放的精准核算与核查。
技术与装备标准:作为钢铁行业实现节能降碳的核心,包括节能、低碳冶金、碳清除、资源循环利用四个二级分类。节能技术设备按工序细分,低碳冶金技术装备涵盖富氢碳循环高炉等多种技术装备,碳清除包含碳捕集等细分类别,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按工业三废分类。
监测标准:主要保障碳排放数据质量,包含监测技术及设备和监测方法两个二级分类。监测技术及设备分为在线连续监测、便携式监测、实验室分析;监测方法包括原燃料、产品含碳量测定方法和烟气(副产煤气)二氧化碳浓度测定方法等。
评价标准:通过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对节能降碳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包括低碳产品、低碳企业、低碳技术三个二级分类。产品按粗钢和钢材分类,企业按不同生产工艺分类,与核算核查标准中的生产企业层面分类一致。
管理服务标准:为实现减碳目标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和服务标准,包括产品排放限额、碳排放管理体系、碳资产管理三个二级分类。排放限额涵盖能效、能耗、碳排放限额,按产品分为粗钢和钢材两类。
(一)完善工序层级核算与报告标准
加快研究钢铁行业主体工序层级的碳排放量核算方法、监测及报告要求,明确主体工序单位产品碳排放基准值测定方法,试算碳配额量及盈亏状况,为钢铁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撑。
(二)出台基于在线监测的碳监测标准
现有核算法存在周期长、效率低、准确度不高的问题。二氧化碳连续在线监测技术装备已基本成熟并投入试用,出台相关监测标准,可促进其实际应用,提高碳排放数据质量和碳市场公信力。
(三)制定碳排放限额标准
加速研制覆盖企业、工序及产品层面的钢铁行业碳排放限额标准,细化标准内容,全面涵盖碳排放管理工作。同时,注重与能耗限额标准的衔接,保障节能与降碳工作高效协同推进。
(四)推进低碳冶金技术标准建设
加快制定低碳冶金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及碳减排量评估方法标准,规范低碳冶金技术应用,统一评价方法、指标及降碳效果分级,推动低碳冶金技术在行业内快速推广。
(五)适时修订能效能耗标准
钢铁行业前景分析指出,结合钢铁行业原料品质变化、执行超低排放、产品质量升级、工艺技术进步等实际情况,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适时补充完善能效能耗标准,及时修订已出台的标准,重点关注主体工序节能技术标准,完善极致能效标准。
(六)谋划低碳转型金融等领域标准
加速推进低碳转型金融领域相关标准制定,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改造的投入。完善碳排放交易相关标准体系,为钢铁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碳资产管理等提供指导,推动市场化工作顺利开展。
钢铁行业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当前,行业“双碳”标准体系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核算标准不够精细、限额标准缺失、低碳冶金技术标准不完善等问题。随着行业“双碳”战略的推进、标准部署的深化、节能低碳技术的应用、全国碳市场的扩容以及绿色金融的发展,对“双碳”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框架,并实施完善工序层级核算报告标准、出台在线监测碳监测标准等一系列发展建议,钢铁行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双碳”目标要求,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这不仅有助于钢铁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还将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推动整个社会向绿色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