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8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延续高速增长态势。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54.0%,较去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行业格局呈现显著分化。自主品牌、新势力及合资品牌的差异化表现,折射出技术革新与市场竞争的深层逻辑。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当前产业趋势及重点企业的战略动向。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2025年7月数据显示,在国内乘用车零售市场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渗透率达74.9%,远超豪华品牌的30%和主流合资品牌的6.7%。这一差距凸显了自主品牌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及消费者认知方面的竞争优势。例如,部分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与智能化配置升级,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
从零售份额看,2025年7月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占比维持在70%,与去年同期持平;而主流合资品牌仅占3.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显示其转型步伐相对滞后。新势力企业则表现亮眼,以小鹏、零跑等为代表的品牌推动行业份额达到21.4%,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反观特斯拉,其市场占比降至4.1%,较去年同期减少1.1个百分点,反映出高端市场竞争加剧及本土品牌冲击的双重压力。
在渗透率提升的背后,行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头部自主品牌通过构建“技术+生态”闭环(如自研电池、超充网络布局),持续扩大护城河;新势力则依托智能化标签与年轻化定位抢占细分市场;合资品牌因传统燃油车体系惯性,新能源转型成效有限。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出海战略,试图在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市场复制国内成功经验。
2025年7月的行业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主导权进一步向自主品牌倾斜,而合资品牌的弱势地位短期内难以扭转。新势力与特斯拉的份额波动则揭示了技术迭代加速下市场洗牌的必然性。未来,企业需在核心技术攻关、用户运营及全球化布局中寻找新增长点,方能在竞争白热化的产业格局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