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8月成都车展见证"第三极"崛起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在第二十八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上,近120个汽车品牌携逾1600辆展车亮相,覆盖22万平方米展区。这场行业盛事不仅展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活力,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布局——据行业预测,到2025年西南地区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突破300万辆,占全国总产量超两成,与长三角、珠三角共同构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作为西南核心引擎的成都,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08万辆(截至2024年6月),非限购城市领先地位凸显,正以政策红利和产业集群优势加速推进这一目标落地。
在"双碳"战略推动下,中国政府持续通过税收减免、基础设施补贴等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以西南地区为例,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供给倾斜、产业链协同规划等多项举措,吸引了一汽-大众、吉利(领克)、沃尔沃等龙头企业形成区域集聚效应。数据显示,仅成都经开区就已聚集5家"链主"级整车企业,并带动超50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落地,涵盖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全产业链环节。这种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驱动,为2025年300万辆产能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4年6月,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8万辆,在全国非限购城市中位居首位。这一数据不仅印证了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的接受度提升,更反映了当地充电网络、换电模式等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例如,成都通过"车桩比1:1.2"的基础设施布局和"绿牌不限行"政策,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在市场需求与政策激励双重作用下,西南地区正从传统燃油车市场向新能源产业高地加速转型。
以成都经开区为代表的核心制造区,已形成覆盖动力总成、电池系统、车身电子等环节的完整供应链条。5家整车"链主"企业通过技术协同与本地化采购策略,带动周边零部件企业实现产值规模突破千亿元。例如,某头部企业的新能源车型80%以上零部件可从区域内获取,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并提升了响应效率。这种产业集群效应不仅强化了区域产业韧性,更为全国新能源车产能分布提供了"西南样本"。
展望
2025年已至,成都车展的盛况与数据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赋能、市场扩容和技术迭代下的全面突破。当西南地区以300万辆产能目标向"第三极"迈进时,成都凭借其超百万辆保有量和千亿级产业集群,正成为这一战略版图的核心支点。从政策红利到产业闭环的构建,从消费端爆发到制造端升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更在全球绿色转型中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