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车辆 资讯详情
人形机器人万亿赛道蓄势待发 或成下一阶段投资核心标的
 新能源汽车 2025-05-20 12:30:17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19日至20日,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在深圳召开,聚焦中国新兴产业的未来潜力。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主题讨论中,专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正成为继新能源汽车之后的新一代万亿级市场风口。这一领域不仅有望重塑工业生产模式,更可能催生出超越传统赛道的颠覆性创新。

  一、从概念到场景:人形机器人的三阶段进化论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快速迭代期,其发展路径呈现清晰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以“炫酷”技术展示为主,通过高自由度动作吸引市场关注;第二阶段则聚焦工业场景落地,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将有大量针对搬运、装配等特定工艺的专用机器人面世;第三阶段则是实现通用化能力的目标,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灵活应对多场景任务。目前行业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关键期。

  技术专家强调,尽管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被普遍看好,但现阶段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模型构建复杂性(需整合视觉、语言与运动控制)、数据积累不足(训练高质量交互场景的数据稀缺)以及硬件成本瓶颈(如仿生手的可靠性与价格矛盾)。不过在特定工业领域,例如简单装配任务中,已有初步落地案例。

  二、技术突破方向:从“脚”到“手”的能力跃迁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心正逐步上移。早期技术攻关集中在下肢的平衡控制与运动规划(如波士顿动力的经典场景),而未来竞争焦点将转向双手的灵巧操作能力。这一转变不仅需要更先进的传感器和执行器支持精细动作,还需强化“小脑模型”——即机器人对动态环境的快速反应机制。

  在工业应用层面,智能物流、精密装配等场景已展现出明确需求;而在服务领域,清洁整理、助老助残等细分市场同样潜力巨大。专家预测,随着空间物理大模型与通用AI技术的进步,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将更高效地协调肢体动作,推动其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集成演进。

  三、国产化加速:成本下降路径与交付量验证

  产业数据显示,中国机器人供应链正快速崛起。以某头部企业为例,2018年生产一台人形机器人需依赖大量进口零部件,成本高达300万元且国产化率不足10%;而到2025年初,其最新产品已实现90%以上国产化率,并将售价压缩至几十万元。这种指数级的成本下降直接推动了商业化进程——该企业于2024年底交付第100台大尺寸人形机器人用于展厅及车厂场景,今年一季度交付量突破300台,这一增速与新能源汽车在2018年的爆发期数据高度相似。

  行业分析认为,当交付规模进一步扩大时,硬件成本有望继续下降;而更深层次的降本空间将来自大模型技能标准化——例如通过预训练模型降低定制化开发成本。当前技术路线仍处于多路径探索阶段,但产业链成熟度已为规模化落地奠定基础。

  结语:人形机器人重构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

  从技术创新到商业化落地,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尽管面临技术瓶颈与场景适配性考验,但工业需求的明确性、供应链自主化加速以及成本曲线拐点的到来,共同构成这一赛道的核心驱动力。正如投资者大会上多位专家所言:“投资人形机器人就是押注下一个十年的产业革命”——其市场空间或远超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新能源汽车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