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其中。与此同时,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正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策略。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股权激励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而相应的应对举措则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其特征十分鲜明。在激励工具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展现出多样化的选择。股权激励工具主要分为权益类、现金类及其他特殊类,其中权益类激励工具包括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和员工持股计划等,现金类激励工具则有股票增值权和虚拟股票等。以2023—2024年在A股披露股权激励计划的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为例,员工持股计划、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是主要的激励工具。例如,比亚迪、赛力斯、汉马科技2024年的股权激励工具均为员工持股计划,而ST曙光2024年的股权激励工具是限制性股票。此外,一些企业还采用组合式激励方式,如长城汽车2023年的股权激励工具就涵盖了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以满足不同人才的需求。
在激励对象的覆盖范围上,新能源汽车企业也表现得十分广泛。股权激励对象不仅包括公司的高管,还涵盖了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以及业务骨干等。以2024年的比亚迪为例,其股权激励针对的是中层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员工,总人数不超过150人。赛力斯2024年的股权激励对象则更为广泛,包括董事(不包括独立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骨干人员以及董事会认定的其他需激励人员,总人数不超过200人。汉马科技2024年的激励对象也囊括了公司(含子公司)的董事(不含独立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优秀管理人才、核心骨干以及董事会认定的其他应激励人员,总人数合计不超过101人。ST曙光2024年首次股权激励对象共计80人,主要是任职的高级管理人员、核心业务、技术、管理人员。福田汽车2023年的股权激励对象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内部董监事、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还有核心骨干员工(涵盖研发、销售、生产、管理等领域骨干人员以及高薪招聘人才)。长城汽车2023年的股权激励对象共计810人,包含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骨干员工。这些企业尤其注重对掌握先进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关键核心人才的激励,以稳固其在技术研发和市场竞争方面的优势地位。
新能源汽车市场政策环境分析显示在激励力度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的差异较大。股权激励力度通常通过激励数量和激励股数占企业总股数的比重来体现。2024年,新能源汽车板块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在激励规模上差异明显,激励数量占股本比重平均为3.57%,其中比亚迪公司的激励数量占股本比重最高,达到10%,而赛力斯的激励数量占股本比重最低,仅为0.25%。ST曙光限制性股票激励股数占总股本为1.48%。2023年,新能源汽车板块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数量占股本比重均值为1.14%,限制性股票激励数量占股本比重均值为0.82%,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数量占股本比重平均为0.0709%。长城汽车和福田汽车的激励数量占股本比重分别为0.08%和0.0618%。
激励有效期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普遍采用中长期激励策略。激励周期一般设定为3~6年,目的是引导员工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避免短期行为。例如,比亚迪和汉马科技2024年度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存续期长达6年,赛力斯2024年股权持股计划的存续期为4年,ST曙光2024年限制性股票有效期最长不超过5年,福田汽车2023年股权激励计划的存续期为4年。长城汽车2023年的股权激励计划虽未明确统一提及一个类似“有效期”的固定时长概念,但从解除限售考核年度为2024—2026年来看,从2024年首次授予登记完成开始算起到2026年涵盖约3年时间,可视作一个相对的有效考核期限范围。
在业绩考核指标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业绩考核通常会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财务指标中,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都是较为常见的考核标准。例如,赛力斯就以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者公司营业收入作为考核依据。非财务指标则涉及技术研发进度、市场份额提升、产品质量改进等方面。同时,业绩考核指标还具有挑战性,能够从不同维度反映企业的综合发展情况。以赛力斯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为例,公司层面考核指标要求在每个考核年度,公司营业收入或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率在第一个考核年度达到100%,第二个考核年度达到150%,未达标则对应年度的考核得分为0%。此外,业绩考核还与个人绩效紧密挂钩,如ST曙光、汉马科技等公司要求公司业绩和个人绩效都达到标准时,员工才能够按照规定解锁股权或者行使期权,从而促使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激励员工为公司整体发展全力以赴。
尽管新能源汽车企业股权激励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在激励方案设计方面存在多重难点。激励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员工持股计划等不同激励模式各有优劣。股票期权对于处于高速成长期、股价上升潜力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较为适配,能够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然而,如果企业股价波动剧烈或者市场预期不乐观,员工可能会因行权收益的不确定性而缺乏动力,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限制性股票对员工的约束性较强,可以促使员工长期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服务,但企业需要提前回购股票或增发股份,这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员工持股计划作为股权激励工具虽然覆盖范围广,但激励力度受限,难以精准锚定核心人才,无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确定激励对象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业务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多个环节,要精准识别核心人才并将其纳入激励范围并非易事。不仅要考量员工当下的贡献,还要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员工的发展潜力与激励平衡。一旦激励不公,极易引发内部矛盾,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此外,激励额度的把握至关重要。激励额度设置过多,会过度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进而对企业的控制权和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而激励额度过少,又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实现预期的激励效果。确定合理的激励额度,需要全面考量企业的估值、业绩目标、资金状况以及同行业的普遍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最后,业绩考核指标的设定充满挑战。新能源汽车企业受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政策变化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量化且具有挑战性的业绩考核指标难度很大。若指标过高,员工可能因难以达成而丧失信心,激励计划无法发挥作用;若指标过低,员工轻易就能完成目标,无法真正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市场波动与估值不确定也会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股权激励效果产生影响。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极易受政策补贴、技术突破、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波动频繁。当企业在市场低谷期开展股权激励,股价下跌或业绩下滑可能使激励对象无法收获预期收益,甚至遭遇股权贬值,不仅激励效果大打折扣,还可能引发员工不满,对企业内部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估值存在不确定性。精准评估企业价值是实施股权激励的重要前提,然而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其未来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难以精准预测,给企业估值带来较大困难。倘若企业估值过高,行权价格随之提高,员工行权成本增加,激励的吸引力便会降低;反之,若估值过低,又可能损害原有股东的利益,影响股东对股权激励计划的支持度。
最后,法律与合规层面也存在严峻挑战。一方面,股权激励涉及众多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等。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设计激励方案、推进实施过程以及处理行权等各个环节,都必须确保完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就可能面临诉讼纠纷等法律风险以及监管机构的行政处罚。另一方面,监管要求动态变化,监管部门会根据市场环境的波动以及行业发展态势,适时调整对股权激励的监管政策。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时刻保持关注,及时掌握这些变化,进而确保激励方案始终合规。以上市公司为例,监管部门在股权激励的信息披露、业绩考核要求等方面有着严格规定。若企业未能依照要求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极有可能遭受监管部门的处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面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首先,在激励模式的选择上,企业应综合分析自身发展阶段、财务状况与战略目标,灵活选择激励模式。处于高速成长期且股价上升潜力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优先考虑股票期权。同时,应建立股价波动应对机制,比如设置合理的行权价格调整条款,当股价因宏观经济、行业竞争等非自身因素大幅波动时,及时调整行权价格,保障员工行权收益预期,维持激励效果。重视员工长期留存且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适合采用限制性股票。企业在急需广纳贤才、稳固人才梯队,业务迅猛拓展,亟需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以乘势而上,或者面临转型变革的重要关口,迫切需要凝聚全体员工力量攻坚克难时,可采用员工持股计划。此外,企业还可组合运用多种激励模式,如结合股票期权的高风险高回报与限制性股票的长期约束性,兼顾激发员工短期积极性与长期忠诚度。
在确定激励对象时,新能源汽车企业应构建全面的人才评估体系。综合运用绩效评估展示员工工作成果,能力测评挖掘专业技能与素养,360度反馈从多视角审视员工表现,以此客观衡量员工当下贡献。同时,成立人才发展潜力评估小组,成员包括人力资源专家和业务部门负责人。通过评估员工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职业发展规划,判断其知识更新能力、创新成果产出以及与企业长期目标的契合度,综合评估未来潜力。
在把控激励额度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引入专业财务和估值机构,综合考虑企业历史业绩、行业发展趋势和宏观经济环境,科学评估企业价值。依据战略目标和业绩规划,明确合理的激励额度上下限,既要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又不能过度稀释股东权益。参考同行业激励水平,使本企业激励额度具备竞争力,吸引和留住人才。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业绩表现适时调整激励额度。快速扩张期、业绩增长显著时可适当提高,面临经营困境或业绩下滑时合理降低,确保激励资源合理利用。
在设定业绩考核指标时,新能源汽车企业应组建由高层、业务骨干和外部专家组成的指标设定小组。高层从战略高度把握方向,明确指标与战略的契合点;业务骨干提供一线业务关键指标;外部专家带来前沿理念和先进方法。充分考量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政策变化等因素,设置多元化考核指标。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灵活为不同指标设置权重。发展初期可侧重技术研发指标,竞争激烈时加大市场份额和客户满意度指标权重。定期回顾调整考核指标,确保其符合企业实际,具备可量化性和挑战性,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应对市场波动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在激励方案中设置弹性条款,将行权或解锁条件与行业整体情况及企业行业表现挂钩。行业低谷期,市场需求减少、竞争加剧,适当降低业绩考核标准,将企业行业排名提升作为补充考核依据,使员工仍有机会实现激励目标,保持工作积极性。行业繁荣期,市场需求大、机遇多,提高考核标准,激励员工把握机遇,创造更大价值,确保激励计划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能发挥作用。同时,企业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成立专门的市场监测团队。团队密切关注政策补贴、技术突破、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关键因素,运用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提前预测市场波动趋势。若预测到市场进入低谷期,提前调整行权价格、延长行权期限,降低市场波动对激励效果的负面影响,保障股权激励计划顺利实施。
在企业估值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应采用多元化估值方法,在运用传统估值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创新能力、市场份额、品牌价值等非财务因素,对估值结果进行调整。鉴于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发展变化快,建议每年或每半年重新估值。根据企业最新技术进展、市场拓展、财务状况等,及时更新估值模型参数,保证行权价格和激励额度合理。估值过程中,与股东和员工充分沟通,解释估值原理和方法,争取各方对股权激励计划的支持。
在法律合规管理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强化法律合规管理,组建专业法律团队,设立法律合规部门或聘请法律顾问,成员需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在股权激励筹备阶段,法律团队提前介入,评估方案法律风险,确保从设计到实施各环节都合法合规。此外,企业要积极开展法律培训与宣贯。定期组织管理层和员工参加股权激励法规培训,对涉及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行权等关键环节的人员重点培训,使其深入理解法规要求,规范操作流程。通过内部网、宣传栏等渠道发布法规解读和案例,增强全体员工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法律合规氛围,保障股权激励计划合法实施。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企业在2025年的市场政策环境下,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能够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面对激励方案设计、市场波动、法律合规等诸多挑战。通过灵活选择激励模式、科学确定激励对象、精准把控激励额度、合理设定业绩考核指标、积极应对市场波动、优化企业估值以及强化法律合规管理等措施,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确保股权激励计划的成功实施,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