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新能源汽车成为推动绿色出行和低碳经济的核心力量。在拉美地区,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技术优势与本地化战略快速崛起,不仅占据显著市场份额,更成为中拉经贸合作的新引擎。数据显示,2024年拉美电动汽车销量突破41万辆,其中超半数由中国品牌贡献,电动公交领域几乎被中国产品主导。这一趋势正重塑区域产业链格局,并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新动能。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拉美地区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之一。2024年数据显示,巴西进口的新能源汽车中,91.4%来自中国品牌;墨西哥市场占有率达19.5%,销量同比增长63%;哥斯达黎加每万人拥有34辆电动汽车,其中六成是中国车型。消费者对性价比与环保性能的需求推动了这一增长。例如,巴西居民选择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时,不仅关注其价格优势,更看重充电配套服务的完善性。行业分析师指出,税收减免、充电设施扩展及环保意识提升共同加速了市场渗透。预计到2028年,拉美地区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量中的占比将达10%20%。
中国品牌正深度参与拉美公交系统的电动化升级。目前,比亚迪、宇通等企业已向该地区提供超过6000辆电动巴士。巴西圣保罗州首条纯电动公交专线的运营车辆全部来自比亚迪;智利圣地亚哥规模化投放中国产电动客车;哥伦比亚主要城市则快速普及电动出租车。乌拉圭近期引入100台定制化电动大巴,计划通过与中方合作实现公交系统全面电动化。这些项目每年可减少数万吨碳排放,并为当地提供更环保、舒适的出行选择。
中国车企在拉美市场的发展不仅依赖产品输出,更注重本地化布局。长城汽车计划2025年在巴西投产首个工厂,目标三年内实现60%零部件本地生产;上汽集团拟在墨西哥建设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以辐射全区域;比亚迪则规划在墨建厂创造万个就业岗位。秘鲁已建立拉美首个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中心,并积极寻求与中国企业在锂电池等领域的深度合作。这种“生产+研发+人才”的协同模式,既助力当地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也为中国供应链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支撑。
总结:绿色纽带下的共赢未来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拉美的崛起,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中拉深化经贸合作的缩影。从销量跃升到产业链共建,再到技术标准输出,双方合作正推动区域交通体系向低碳化转型,并为全球气候目标贡献切实行动。随着本地化战略持续推进和政策环境优化,中国与拉美在新能源领域的协同效应将进一步释放,成为南南合作中的标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