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今年1月至3月,我国粮食进口量显著下降,累计进口2270万吨,同比减少40.8%。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国内粮食市场的供需调整,也体现了我国在粮食安全战略上的主动作为。粮食进口的减少有助于稳定国内粮价,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推动我国粮食自给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粮食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市场供给充足,而需求增长相对平缓,导致粮食价格承压下行。今年前三个月,除大米进口小幅增长外,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大麦等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量均出现回落。这一趋势表明,国内粮食市场供需关系正在逐步优化,粮食进口的减少为国产粮食腾出了更多市场空间,有助于改善市场预期,增强贸易加工企业的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同时通过适度进口解决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粮食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因此,在粮食丰收的背景下,适当减少进口有助于平衡市场供需,稳定粮价,保护农民种粮收益。
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和重要战略资源,其贸易管控是世界各国通行做法。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通过进口配额、关税等政策工具对粮食进口进行管控,既保障了国内市场稳定,又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对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实行进口配额管理,配额内进口征收1%关税,配额外进口征收65%关税,这种管理模式符合国际惯例,有效防止了国外低价粮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今年,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玉米和小麦加征高额进口关税,这是基于国际贸易规则的对等反制。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国内农业,还有效反击了美国的贸易打压。尽管关税大战增加了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但我国粮食库存水平高且进口渠道多元,对美加征关税不会影响我国粮食稳定供应,反而对美国农业造成了较大冲击。
在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时,我国持续扩大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零关税范围,对43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欧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实行零关税。这一做法不仅展现了我国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还保持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定力。通过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我国推动了更加平衡、包容、共赢的国际贸易体系的构建,为全球经济注入了确定性。
粮食进口的下降不仅反映了我国粮食市场调控的成效,也折射出我国在应对复杂外部环境时的主动作为。当前,全球粮食贸易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我国在持续提高粮食自给能力的基础上,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这一战略将推动形成更加安全、稳定、高效的全球粮食供应链,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总结
粮食进口的下降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深化实施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内粮食市场供需关系优化的结果。通过适度减少进口、加强粮食生产与贸易的平衡,我国不仅稳定了国内粮价,还增强了粮食自给能力。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我国通过精准反制和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