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农业 资讯详情
2025年粮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将不断优化粮食产业发展策略
 粮食 2025-04-01 17:02:46

  在全球局势持续变化的背景下,粮食行业的发展态势备受瞩目。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关键基石,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更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俄乌冲突的爆发,给全球粮食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深入剖析当下粮食安全的现状与挑战,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保障我国粮食稳定供应,推动粮食行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2025年粮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将不断优化粮食产业发展策略

  一、粮食安全: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石

  (一)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的稳固根基

  粮食是民生之本,稳定的粮食供应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2021 年,我国 GDP 达 114.4 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总 GDP 的 18% 以上,实际 GDP 增长率达 8.1%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如此高水平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粮食作为应对各种风险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起着关键作用。

  (二)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的重要支撑

  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处于基础地位,而粮食安全则是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美贸易争端、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事件,严重破坏了全球资源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粮食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俄乌冲突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全方位制裁,粮食成为双方较量的新领域,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价格飙升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粮食作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物质资料,其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三)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的关键内容

  生物安全已被纳入我国国家安全体系,而粮食安全受生物技术和自然病菌影响较大。从玉米瘤黑粉病、小麦锈病到非洲猪瘟等农业病害,时刻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农业领域的研究成为生物安全关注的重点,保障粮食安全对维护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粮食供给消费结构现状

  (一)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 68285 万吨,较 2020 年增长 2%。其中,夏收粮食产量 14596 万吨,秋粮产量 50888 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 2.17% 和 1.91%。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产量分别为 21284 万吨、13695 万吨、27255 万吨,粮食产量连续十年稳定在 6 亿吨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播种面积稳定,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升

  2021 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达 11763 万公顷,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普及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我国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2021 年,我国粮食公顷产量达 5805 公斤,稻谷、小麦、玉米的公顷产量分别为 7113.4 公斤、5810.6 公斤、6291.0 公斤。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相比,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进步,不仅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全球消除饥饿做出了贡献。

  (三)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膳食结构持续改善

  数据显示,与 2013 年相比,2020 年我国居民人均粮食和食用油消费量有所下降,而蔬菜、肉禽、水产品、蛋奶类等营养丰富的食品消费量显著增加。这表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得到持续改善。

  (四)粮食储备稳定增长,保障粮食供应稳定

  根据《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通过建设新型现代化粮仓和维修旧有粮仓,我国粮库库容规模和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截至 2018 年,中国标准粮食仓房仓容达 6.7 亿吨,简易仓容为 2.4 亿吨,合计库容达 9.1 亿吨,超过我国年度粮食消费量,且远超国际粮食储备标准,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

  (五)粮食安全水平超越国际平均标准

  按照国际通用的粮食安全标准,我国小麦和水稻的自给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19 年,我国三大主粮水稻、玉米、小麦自给率大于 98%。2021 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 483.68 公斤,远超国际人均 400 公斤的平均水平。

  三、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粮食进口量增加,部分农作物缺口较大

  自 2014 年起,我国每年进口谷物及谷粉、小麦、稻谷和大米、大豆、食用油五项合计超过 1 亿吨。2020 年,仅大豆、小麦、稻谷和大米、食用油四项进口数量就达到了 12146.13 万吨,其中大豆进口量从 2012 年的 5838 万吨增加到 2020 年的 10031.45 万吨,增长幅度高达 72%,而我国 2020 年大豆产量仅 1960.18 万吨,进口远大于自产。此外,随着饲料生产量的逐年增加,对大豆、玉米等饲料原料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导致缺口进一步扩大。

  (二)进口渠道多元化,但部分农产品进口集中

  我国坚持 “适度进口” 战略,积极拓展粮食进口来源。然而,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部分农产品进口仍高度集中于少数农业大国。例如,2019 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进口来源中,部分国家的占比较高,如稻谷越南、泰国、巴基斯坦三国合计占比达 63.16%,玉米进口乌克兰占比达 84.03%。

  (三)单位面积产量与农业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尽管我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单位面积产量与世界先进水平国家仍有差距。以大豆为例,2019 年我国大豆公顷产量为 1983.74 公斤,而美国大豆的公顷产量为 3189 公斤。在玉米、小麦等作物上,我国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单位产量上也存在一定差距。

  (四)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农业发达国家偏低

  2021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人均拥有粮食仅为 484 公斤,与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仅略高于印度。

  (五)农作物育种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1. 种业行业现状

  2021 年,我国种子相关企业数量众多,但注册资本达 5000 万以上的企业占比仅为 1.6%。国内种业前三大公司合计市场份额为 10% 左右,市场主体多、营收分散。总体而言,我国农作物种子年进口量占国内种子年度消费的 0.1%,总体种业安全有保障。然而,蔬菜类用种高度依赖国外,黄瓜、萝卜等蔬菜超过 80% 的种子来自进口,青花菜、洋葱等蔬菜种子进口率更是超过 90%,且进口种子价格昂贵。

  2. 世界种业市场情况

  从全球范围来看,2020 年,德国拜耳、美国科迪华等五大种业巨头合计占世界种业份额超 50%,而我国种子企业上市公司前三名仅占据国内 10% 的市场份额。美国粮食育种技术的核心专利量达 5655 件,占世界粮食育种专利数量的 66.7%,我国以 1047 件居于第二。

  3. 种子研发费用对比

  2019 年,我国种业上市公司研发费用超亿元的仅有一家企业,研发费用前三名企业合计为 5.5 亿元。而美国孟山都一家企业研发费用就达 368.4 亿元,美国科迪华、德国拜耳等世界知名种企的年度研发投入均数十倍于国内企业。巨大的研发投入差距,使得国外种企在转基因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技术与专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六)俄乌冲突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新挑战

  1. 俄乌为主要粮食出口国,我国自乌克兰进口玉米数量大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2021 年,两国小麦合计出口量占全球小麦出口总量的 25% 以上,玉米出口量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 15%,大麦出口占全球大麦出口的 29%。2021 年,我国从乌克兰进口玉米 823.45 万吨,同比 2019 年增加 104%,乌克兰是我国第二大玉米进口来源国。2022 年 4 月,我国进口玉米 221 万吨,同比 2019 年增加三倍之多,国际玉米价格也因多种因素大幅上涨。

  2. 部分国家宣布停止粮食出口

  俄乌冲突爆发后,包括阿根廷、哈萨克斯坦等 20 多个国家相继出台粮食出口限制政策,导致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小麦、玉米等价格涨幅明显,部分粮食自给率低的国家面临粮食短缺风险。

  3. 全球化肥价格持续上涨

  2021 年以来,能源价格上涨推动国际化肥价格攀升。俄罗斯是化肥出口大国,2022 年 3 月宣布暂停国内化肥出口,加上白俄罗斯出口受到影响,全球化肥价格普遍上涨。不过,我国农用氮、磷、钾化肥进口占比仅为 19%,且进口来源较广,目前肥料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4. 大量粮库、港口受损

  俄乌冲突导致双方的粮库、港口等设施受损,如俄军摧毁了乌克兰尼古拉耶夫港粮仓等,对乌克兰的粮食生产、储运和出口能力造成巨大破坏,间接推动了国际粮价上涨。

  5. 能源价格上涨促使更多粮食用于生产生物燃料

  美国是生物燃料生产大国,其乙醇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53%。大量玉米被用于生产乙醇,导致全球粮食出口量减少。2022 年 4 月,美国总统拜登宣布新一轮乙醇发展规划,预计将进一步推动世界玉米价格上涨,加剧粮食安全问题。

  6. 四大粮商实力膨胀

  疫情期间,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大粮商取得了较高的经营业绩,2021 年合计营业收入达 3283.99 亿美元,远超当年全球粮食贸易总额。四大粮商凭借在粮食生产、储运、贸易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粮食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了其粮食霸权,通过推动粮价上涨,剥削发展中国家。

  7. 俄乌冲突引发各国通胀

  俄乌冲突对世界能源、粮食、金融贸易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叠加欧美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2022 年以来,各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涨。美国、土耳其等国家的 CPI 同比增幅较高,而我国 CPI 增幅仅为 2.1%,处于全球较低水平,保障了居民消费品价格和供应的稳定。

  四、保障粮食安全的策略

  (一)深刻认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俄乌粮食出口中断导致国际粮价攀升,给部分贫困国家带来沉重负担。我国外部环境复杂,必须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极端重要性,确保粮食安全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二)处理好三对关键关系,维护粮食安全

  1. 坚持短期调整与长期战略相结合

  面对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战等国际事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我国应在短期内积极调整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布局粮食进口,降低国际风险对粮食进口安全的威胁。长期来看,要坚持谷物自给战略,通过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加强种子科技研发等措施,构建新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2. 坚持以我为主与扩大对外开放

  我国提出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的新型粮食安全观。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应根据国内实际情况,适度进口粮食,优化粮食结构,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3. 坚持科技创新与强化制度引领

  在耕地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是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的关键。我国应强化制度引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培养专业人才,打造国际领先的生物创新基地,推动生物科技高水平发展。

  (三)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1. 解决自身粮食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粮食产量连续十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三大主粮谷物自给率长期维持在 96% 以上,用仅占世界 7% 左右的耕地,解决了世界 22% 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推动粮食安全国际合作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及区域粮食安全治理,对外提供杂交水稻种,派遣农业技术专家进行教学和培训,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农业合作,推动实现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粮食安全理念。

  在全球粮食市场风云变幻的2025年,我国粮食行业既面临着诸多机遇,也遭遇着严峻挑战。通过剖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粮食进口、单位面积产量、种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俄乌冲突带来的新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从认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到处理好粮食安全领域的关键关系,再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未来,我国将继续秉持保障粮食安全的理念,不断优化粮食产业发展策略,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与安全 。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粮食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