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22日)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粮食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我国粮食流通体系迎来重大创新。近日,全国首列搭载3000吨玉米的多式联运“一单制”班列从吉林榆树站启程,标志着粮食物流效率与成本控制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铁路、海运无缝衔接,全程运输周期缩短至13天,较传统模式减少5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5月22日,全国首列粮食多式联运“一单制”班列正式运行。该班列从吉林榆树站出发,15小时内直达辽宁营口港,随后经海运抵达广西钦州港。与传统运输相比,“一次委托、全程追踪”的服务模式省去了多次协调承运人、反复交接单证等繁琐流程,实现“一箱到底”和“一单结算”。这种集成化操作显著降低了货物在转运环节中的损耗风险,同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物流轨迹,为粮食企业提供了更透明的供应链管理。
数据显示,该班列将全程运输时间从过去的18天压缩至13天,降幅达30%。铁路部门通过优化“公转铁”运输结构,推动粮食企业专用线建设,进一步缩短了货物集散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以本趟班列为试点测算,综合物流成本预计降低约15%,尤其在减少短驳运输、避免多次装卸损耗方面成效显著。
当日,铁路部门与重点粮食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通过多式联运网络覆盖东北、华北、华南核心产区和消费区。这种跨区域协作不仅提升了北粮南运的通道能力,还为国际供应链衔接创造了条件——班列货物从营口港直达钦州港后,可快速分拨至东南亚市场,形成“内循环+外循环”双轮驱动效应。
通过整合铁路货运系统与海运信息平台,“一单制”模式实现了物流数据的全程贯通。例如,货主可通过专属APP实时查看货物位置及通关状态,大幅提升了应急响应速度。未来,随着更多粮食专用线投用和运输标准统一,预计全国粮食物流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助力粮农增收与市场供应稳定。
总结展望
此次多式联运“一单制”班列的开通,是我国粮食流通领域数字化、集约化改革的关键里程碑。通过缩短时空距离、降低运营成本、强化协同保障三大路径,不仅为东北玉米等大宗农产品开辟了高效出海通道,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推广的现代化物流模式。随着后续战略合作协议落地,我国粮食供应链将更加安全可控,在服务乡村振兴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