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随着全球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粮食产业链的韧性提升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在大食物观背景下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提升韧性的具体路径,旨在为粮食行业的从业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粮食行业产业链分析提到当前,我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粮食供需失衡问题突出。尽管稻谷和小麦的产量持续增长,但大豆和玉米等饲料粮的产量不足,需要大量进口,这增加了粮食产业链的脆弱性。其次,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滞后,风险防范效率较低,难以应对突发状况和市场波动。此外,市场信息流通受阻,产业融合进程缓慢,绿色转型动力不足。最后,配套政策缺乏系统性,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粮食产业数字化转型滞后,严重削弱了自主可控能力。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粮食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从理论逻辑上看,大食物观强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以及生态链的全链协调发展,旨在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粮食产业体系。从历史逻辑上看,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历经了从单一粮食生产到多元化食物供给的历史转变,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实践逻辑上看,以大食物观为指引,推进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一)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基础不稳固
1.农业生产供给结构不合理,供需失衡风险增加。我国农业生产与消费结构不适配,粮食“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现象仍然突出,导致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供需不匹配,增加其断链风险。 2.耕地保护不足,初级农产品供应受限。尽管我国耕地总量连续净增加,但耕地质量下降、综合生产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粮食等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粮食种业孱弱,威胁产业链供应链源头安全。我国种业还处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时代,种质资源保护不力、育种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等问题,严重威胁着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源头稳定与安全。
(二)粮食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效率不高
1.粮食物流体系不完善,成本攀升、效率降低。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作业系统等关键部分建设尚不完善,影响粮食从收购到销售的流通。 2.粮食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善,突发事件应对乏力。我国在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防范体系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三)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波动加剧
1.粮食市场信息不对称,增加市场波动风险。信息传递的复杂过程中,易受技术条件、人员素质以及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信息失真,无法及时应对市场供求变化。 2.粮食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增加链条断裂风险。我国粮食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上下游企业关联度不够,缺乏深层合作与协同创新。 3.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绿色转型进展缓慢,加剧链条不稳定风险。当前,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缓慢,面临着粮食绿色生产标准化体系缺乏、食物质量安全水平较低等因素制约。
(四)粮食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足
1.粮食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乏力。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备,增加了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掉链等风险。 2.农业科技人才匮乏,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协作受限。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短缺,限制了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能力。 3.粮食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不深,数字化发展滞后。我国粮食行业数字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待提升。
(一)稳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根基
1.优化农业生产供给结构,促进消费与生产协调发展。政府和粮企需强化市场导向、需求导向、营养导向与绿色导向,加大粮食生产供给结构的优化调整。 2.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初级农产品供应稳定。政府应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产能基础。 3.加强粮食育种创新,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加强粮食种质资源保护,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库,创新种质资源的收集与管理。
(二)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效率
1.加快物流体系现代化建设,健全粮食流通体系。完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能化储粮、低温储粮等新技术的研发,并及时推广应用。 2.完善粮食风险防范体系,借助智能化手段提高运营效能。提高与大食物观相吻合的风险识别能力,构建常规性风险监测机制,全面实时监测口粮及其他作物风险。
(三)遏制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波动风险
1.搭建信息化市场平台,实现粮食产业信息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和公共资源平台,确保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信息开放交流。 2.促进粮食产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供应链。聚焦食物开发,促进优势特色粮食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粮食产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3.推动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绿色转型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明确绿色生产的内涵,制定统一的标准,并完善相关的绿色生产法律法规,建立粮食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
(四)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1.优化粮食产业配套政策,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基础保障。加强对大食物观下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顶层设计,立足当前食物安全现状,协调规划好粮食产业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的衔接。 2.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人才支撑。改革高校相关学科课程设置,聚焦食物资源开发与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开设粮食产业大数据、智能产业装备、生物技术等前沿课程。 3.深化粮食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发展。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总结
在大食物观的指导下,提升我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优化农业生产供给结构、加强育种创新、加快物流体系现代化建设、完善风险防范体系、搭建信息化市场平台、促进产业融合、推动绿色转型以及优化配套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深化数字技术融合等多维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为我国粮食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