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农业 资讯详情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制度创新——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粮食 2025-05-15 06:34:46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发布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解决“粮财倒挂”难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对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已接近80%,对增产贡献超90%。然而,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地方财政薄弱、产业链收益外流等问题,亟需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更可持续的利益分配体系。

  一、粮食主产区的突出贡献与结构性矛盾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粮食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以不足全国半数的耕地面积,支撑了全国近八成的粮食产量和九成以上的增产潜力。但“粮财倒挂”问题凸显:一方面,主产区受耕地保护政策限制,产业拓展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粮食生产收益较低且成本刚性上涨,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地方财政压力加剧。数据显示,全国800多个产粮大县中,多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倒挂现象。

  二、优化纵向利益补偿机制的核心举措

  中央提出通过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强化对主产区的直接扶持:一是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央承担比例,逐步取消高标准农田等项目的县级配套要求;二是完善产粮大县奖补制度,根据产量、播种面积和耕地保护成效动态调整补偿标准。例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的县级补贴比例,并扩大转移支付覆盖范围,重点支持农田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支出,切实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三、推动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实践路径

  为平衡产销区责任与收益,规划提出探索建立跨区域横向补偿机制:由粮食主销区按自给缺口比例缴纳资金至中央统筹“资金池”,再分配至主产区用于耕地质量提升和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同时选择调入调出量大的省份试点市场化指标交易,鼓励产销区通过产业合作、技术输出等方式实现利益共享。这一机制将重点向人均财力较低的产粮大县倾斜,并允许西部主销区暂缓纳入补偿范围。

  四、强化政策协同确保机制实效

  未来需建立多部门协作的测算体系:统计粮食调进调出数据,明确补偿标准与资金分配规则;同时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统筹省级土地出让收入用于高标准农田和种业提升工程。通过中央财政直接投资、降低县级配套要求等措施,确保政策落地不增加基层压力。

  总结

  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破解粮食安全“谁来种粮”难题的制度保障。通过纵向强化中央支持、横向构建产销区合作网络,既能调动主产区抓粮积极性,又能推动产业链价值回归,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提供长效支撑。这一改革将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粮食生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最终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粮食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