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改革,以实现基金可持续、医疗增质效、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通过推行DRG/DIP付费模式,全国已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支付体系,但同时也面临费用增长管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挑战。这一系列改革不仅重塑了医疗机构运营机制,更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医保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4月,全国393个统筹地区中191个实施DRG付费、200个推行DIP付费,天津和上海同时应用两种模式。改革已覆盖符合条件的全部医疗机构,病种覆盖率超95%,医保基金占比达80%。通过建立特例单议、预付金管理等机制,医保基金预付规模突破723亿元(截至2025年一季度),有效缓解了医院运营资金压力,推动公立医院聚焦临床服务。
当前改革初步实现“三方共赢”,但医疗费用增长与支付管控的矛盾仍突出。部分地区存在病种分组精细化不足、医疗机构适应性差异大等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全国已有24个省份开展医保基金即时结算,覆盖24.67万家定点机构,累计拨付金额1657亿元,但整体改革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医疗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强化成本控制。例如某省级医院建立病种药耗路径管理专班,规范诊疗行为并减少资源浪费;部分城市运用智能审核系统实现全流程监管。上海探索的“基准—浮动”弹性费率法和特例单议绿色通道,既保障危重症救治又激励技术创新应用,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下一步改革将重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多元化建设,扩大门诊按人头付费试点,并强化中医病种等特色领域管理。通过完善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优化监测评价平台功能,推动“三医联动”机制落地。同时,需加强医院三级运营管理体系构建,在院级统筹中以病种为核心整合行政部门职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总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DRG/DIP模式的全面铺开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迈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面对医疗机构发展差异和服务质量提升需求,需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撑和政策协同,推动形成“基金高效使用、医院良性发展、患者获益显著”的可持续生态。随着2.0版分组方案落地及数智化工具深化应用,医保支付改革将持续为健康中国战略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