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作为工业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钢铁行业正成为碳市场建设的关键发力点。随着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达6.34亿吨,成交额突破434亿元,为工业领域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政策工具。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钢铁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生态环境部已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备工作。根据实施方案,市场扩围将采取"两步走"策略:20242026年为启动实施阶段,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和夯实管理基础;2027年起进入深化完善阶段,研究建立配额总量收紧机制。这一梯度化设计既考虑了企业适应性,也为未来碳价调控留出政策空间。
在配额分配方面采用基于强度控制的灵活模式,不对生产规模设限。2024年度各行业企业暂不设置配额缺口,20252026年保持盈亏平衡,仅保留较小履约压力。这种"体验式"过渡期设计兼顾减排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预计到2030年前后将形成市场化的碳价发现机制。当前90元/吨的碳价水平已较首履约周期提升59%,显示市场定价功能逐步显现。
针对钢铁等行业工艺复杂的特点,生态环境部对统计核算制度进行系统性优化:通过参数精简和分级管理降低企业负担,主要排放源的参数数量减少30%以上;开发智能填报平台实现自动计算和错误预警。这些措施将帮助年产量千万吨级的企业在碳数据质量保障方面提升效率超过40%,为市场扩围提供技术支撑。
行业数据显示,纳入首批扩容的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碳排放强度达1.85吨/吨钢,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约20%的差距。生态环境部明确要求企业建立"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机制,预计到2030年将带动相关行业技术研发投入超千亿元。政策引导下,电炉短流程炼钢等低碳工艺的应用比例有望从当前15%提升至40%,形成产业转型升级与市场机制协同推进的新格局。
总结来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扩容标志着中国气候治理进入新阶段。通过分步实施、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三重路径,钢铁等行业将逐步实现减排与发展双赢。随着配额分配机制完善和覆盖范围扩大,预计到"十五五"末期,市场将管控约85亿吨碳排放量,为全球气候行动贡献中国方案。这一进程不仅重塑工业发展格局,更将持续激发绿色技术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