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电力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固态电池行业现状分析:我国高度重视固态电池技术攻关
 固态电池 2025-03-11 16:21:51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动力电池技术的革新成为推动行业前进的关键力量。固态电池,作为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正逐渐成为行业焦点。它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方面展现出的显著优势,使其成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续航、安全等痛点问题的潜在 “钥匙”。不过,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技术与产业层面的挑战。

固态电池行业现状分析

  一、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与特点剖析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固态电池主要指固态锂离子电池,其工作原理与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基本一致,但关键区别在于用固态电解质替换了传统电解液。依据电池电解质中固液含量的差异,固态电池可分为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采用固液混合电解质,液体质量占比 5% - 10% ,是液态锂离子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折中方案;全固态电池则完全使用固态电解质,在安全性和理论能量密度方面优势明显。

  目前,固态电池处于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主流技术路线。依据电解质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大技术方向。聚合物电解质由聚合物基体与锂盐构成,高温时离子电导率高,易于加工,电解质 - 电极的界面阻抗可控,是最早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路线,但室温下离子电导率较低,仅为10−7 10−5S/cm 。氧化物电解质具有较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循环性能,不过与正负极材料的界面接触较差,导致界面阻抗较高。尽管如此,因其综合性能较好且易于大规模生产,目前产业化进展最快,有望在混合固液电池中率先应用。硫化物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最高,但其与电极材料的界面稳定性较差,且电解质易氧化,技术难度较大,更适合应用于全固态电池,长期发展潜力巨大。

  二、国外固态电池产业发展态势

  全球主要汽车强国纷纷将固态电池视为重要战略方向,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求在新一代电池技术竞争中抢占先机。

  日本在固态电池领域布局深远。2018 年,组织 23 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以及 15 家学术机构共同开展研发。2022 年,经济产业省牵头建立电池制造产业链,重点聚焦固态电池领域,并发布《蓄电池产业战略》,计划到 2030 年基本实现全固态电池实用化及全面商业化,拟投资 1205 亿日元用于相关技术研发。在技术成果方面,丰田在 2020 年推出全固态电池试制车,2023 年宣布攻克固态电解质界面龟裂问题,制造出续驶里程达 1200km、充电时间仅为 10min 或更短的固态电池,计划于 2027 - 2028 年实现装车应用。此外,日本企业在固态电池专利领域优势显著,丰田、松下和出光兴产的固态电池专利数量位列全球前三。

  韩国同样积极布局固态电池发展。2021 年发布《K 电池发展战略》,计划到 2030 年前联合企业共同投入 20 万亿韩元用于下一代电池技术研发,力争在 2027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初步商业化。三星 SDI 已开发出体积能量密度为 900Wh/L、循环寿命 1000 次的全固态电池样品,并建成中试线,计划于 2027 年大规模量产。三星 SDI 和 LG 新能源的固态电池专利数量也分别位列全球第 4 位和第 6 位。

  欧洲将固态电池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推出《电池 2030 规划》及《2030 电池创新路线图》,并批准欧洲固态电池投资专项计划,由欧盟多国共同出资 32 亿欧元支持研发和产业化。

  美国制定了明确的固态电池发展目标,在《国家锂电发展蓝图 2021 - 2030》中提出到 2030 年实现固态电池示范应用和规模化生产。美国 Solid Power 公司开发出单体能量密度 390Wh/kg、循环寿命超过 1000 次的全固态电池,并通过针刺、过充等安全性测试。

  三、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我国选择在积极布局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的同时,大力推动半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应用。

  在政策支持上,我国高度重视固态电池技术攻关。2021 年,科技部在相关计划中设置固态电池基础前沿技术课题;2022 年,九部门颁布的方案明确要研究固态电池等前沿储能技术;2023 年,国务院印发的计划进一步提出布局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产业化进展方面,我国半固态电池已实现全球率先量产上车。2022 年 1 月,搭载赣锋锂电半固态电池的东风风神 E70 全球首发并开展商业化示范运营;2023 年 6 月,卫蓝新能源半固态电池交付蔚来汽车并搭载于蔚来 ET7 车型,单体能量密度达到 360Wh/kg,循环寿命超过 1200 次,实际续驶里程突破 1000km;2024 年 4 月,清陶能源的超快充固态电池应用于智己 L6 车型,续驶里程超 1000km。宁德时代发布的 “凝聚态电池” 也是半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可达 500Wh/kg,已具备量产能力。

  四、固态电池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共性难题

  技术和成本是制约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在技术层面,固态电解质电导率低,影响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尽管行业尝试通过替换元素或掺杂等方式提高电导率,但与液态电池相比仍有差距;界面阻抗大,固态电解质和电极间界面相容性低,严重影响电池性能,现有改善手段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金属锂负极在循环中易出现锂枝晶及孔洞,威胁电池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目前无法完全消除负极析锂问题。

  成本方面,固态电解质成本高,是固态电池主要新增成本;生产工艺不成熟,缺乏规模效应,产业链不完备,生产设备需定制化开发,进一步推高成本;当前全固态电池材料成本约为 1.5 - 2.5 元 / W・h,显著高于液态电池。

  (二)我国固态电池产业面临的独特挑战

  我国固态电池发展还面临技术布局受专利标准限制的问题。全球固态电池专利数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均来自日韩,这制约了我国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研发和海外出口。同时,我国在固态电池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安全评估、性能测试等环节缺乏相关标准,限制了产业发展。

  此外,全固态电池与我国现有成熟的液态电池产业体系兼容度较低。我国在液态锂离子电池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3 年动力电池关键主材全球出货量占比均超过 70% 。一旦全固态电池大规模推广应用,将对我国液态电池产业造成冲击,尤其是电解液和隔膜等关键环节,现有电池产业还可能面临 “船大难掉头” 的风险。

  五、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我国需加强统筹谋划,提升固态电池战略地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优化产业链布局,围绕固态电池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政策引导建设,调整现有动力电池总体布局,打造特色产业链;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对相关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或税收优惠,如在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中,对使用固态电池的新能源乘用车取消免税额上限;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吸引私募资金和风险投资,支持初创企业发展。

  聚焦关键技术,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攻关。固态电池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鼓励企业联合开展电解质、锂金属负极、电池制备、失效分析评价等技术创新,发挥国资央企产业引领作用;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的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关键技术,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创新攻关效能;支持具备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加强国内外专利布局,探索建立 “专利联盟”,应对国际知识产权挑战。

  加快标准制定,抢占标准国际话语权。完善固态电池标准体系,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安全评估、性能测试等方面开展标准化研究,搭建标准共享平台;推进标准国际化,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参与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活动,推动固态电池标准和结果国际互认,掌握全球固态电池主动话语权。

  固态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面临技术、成本、专利标准等诸多挑战。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布局固态电池产业,竞争激烈。我国在固态电池发展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面对这些情况,我国需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标准制定,构建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以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巩固和扩大我国在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固态电池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