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市场竞争分析报告主要分析要点包括:
1)新能源行业内部的竞争。导致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原因可能有下述几种:
一是行业增长缓慢,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激烈;二是竞争者数量较多,竞争力量大抵相当;
三是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大致相同,或者只少体现不出明显差异;
四是某些企业为了规模经济的利益,扩大生产规模,市场均势被打破,产品大量过剩,企业开始诉诸于削价竞销。
2)新能源行业顾客的议价能力。行业顾客可能是行业产品的消费者或用户,也可能是商品买主。顾客的议价能力表现在能否促使卖方降低价格,提高产品质量或提供更好的服务。
3)新能源行业供货厂商的议价能力,表现在供货厂商能否有效地促使买方接受更高的价格、更早的付款时间或更可靠的付款方式。
4)新能源行业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潜在竞争对手指那些可能进入行业参与竞争的企业,它们将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分享已有的资源和市场份额,结果是行业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售价下降,行业利润减少。
5)新能源行业替代产品的压力,是指具有相同功能,或能满足同样需求从而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竞争压力。
新能源行业市场竞争分析报告是分析新能源行业市场竞争状态的研究成果。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取得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而竞争。通过竞争,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研究新能源行业市场竞争情况,有助于新能源行业内的企业认识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并掌握自身在新能源行业内的竞争地位以及竞争对手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市场竞争策略提供依据。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未来将进一步打通新能源汽车市场流通的堵点。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3月28日我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已超176.9万份,全国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已累计零售超205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约34%。而在去年,全国汽车以旧换新总量超680万辆,其中约400万辆是新能源汽车。2024年零售的新能源车中,有1/3来自以旧换新补贴。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入实施汽车以旧换新,适当加大换购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释放存量消费潜力。持续聚焦新能源汽车流通堵点,着力强化配套保障。(央视新闻)
正在北京举办的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迈上新台阶,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一千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65%,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下一步,我国将在五方面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完善支持政策,持续巩固扩大产业竞争优势。在技术上,加快动力电池关键材料、车用芯片、高效混合动力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在自动驾驶方面,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完善标准体系,有条件批准L3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扩大消费方面,编制实施新一轮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落实好汽车以旧换新。数字化转型方面,持续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和推广工作,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改造。(央视新闻)
在今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表示,如果上半场的电动化是改善性的,那么下半场的智能化是颠覆性的。我国新能源汽车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产业链,均领先全球大概3-5年。我们要把握这个窗口期,坚持开放创新,以更高层次的绿色技术和产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优势互补和开放合作中出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表示,2025年预计新能源车销量超过1600万辆,随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年增长率下降但保有量大幅提升,2030年预计达1~1.6亿辆。2030年基于先进的端到端大模型的L4级全自动驾驶乘用车在中高级乘用车中规模商业化。欧阳明高还指出,我国汽车市场从以前的增量市场逐步转向存量市场的周期性大变局。新能源和燃油车形成零和博弈,3-4年内市场格局就发生颠覆性变化,需要战略前瞻,创新引领,厚积薄发。(睿见)
25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分论坛举行,中外嘉宾围绕自由贸易港如何赋能全球经贸合作进行讨论。作为对话嘉宾,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学院院长白士泮在现场接受《环球时报》等媒体采访。白士泮认为,新能源和绿色经济是中新合作的重点方向。当记者问及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和新加坡有哪些合作空间时,白士泮表示,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需加速探索多元化应用场景的阶段。他对比两国人工智能发展时称:“新加坡注重技术研发,在国际连通性上有优势,但应用场景不如中国丰富。”他认为,中新双方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密切合作,互补互利。(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