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银行”,为解决农民储存粮食的难题,通过“粮食银行”提供的免费存储服务,农民把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后,不仅安全放心,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农家日常粮食储藏保管等方面不科学和占地等问题,从而构建了粮食系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但粮食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记者日前走访部分粮食主产区发现,企业代农户存粮、农户可提取商品或折现的“粮食银行”在多地涌现,缓解了农户储粮卖粮难。
然而,记者深入调查发现,2015年以来,受部分粮食品种价格下跌、缺乏国家标准等影响,“粮食银行”运行中暴露出多重风险。其中,有的存在“跑路”“冒进”风险,有的甚至可能导致“系统”风险,威胁储粮农户利益。
安徽、黑龙江、湖南、江西等地涌现出多家“粮食银行”。记者采访了解到,“粮食银行”是企业(大多是粮食企业)借鉴银行业经营模式,利用自身仓储经营条件,代农户存储粮食,在通过契约方式保障农户粮食所有权的同时,将粮食经营权以“定期”或“活期”的形式让渡给企业,农民可按约定提取商品(成品粮、食用油、农资等)或折现的新型粮食流通业态。
多位储粮农民向记者表示,没有粮食银行时,新粮收上来后,家里要腾出地方存放,平常老鼠啃咬会产生浪费,有时新粮上市时不好卖,无奈之下就低价卖给粮贩。有了粮食银行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把粮食存到粮食银行,省得自己存粮了,也不用担心卖粮难了。”刘东泉说。
粮食银行破解了农民储粮、卖粮难题,也减轻了运营主体的资金压力。“粮食银行至少缓解我40%的资金压力。”周正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原来按照公司的收购加工能力,每年需4000万元左右的资金,但只能从银行贷到2000多万元。“我把稻谷收上来,等加工成大米卖出去再付钱,本质上是一种延期付款,我给农民的利息,其实比我从银行贷款需要支付的利息低。”
“这两年来学习得越多,我越害怕!”一家粮食银行负责人担忧地说,粮食银行处于“三无”尴尬境地:一无名分,“粮食银行”到工商部门注册不了,跟“地下组织”一样,随时有被关停的可能;二无门槛,宣传多了大家都来搞,现在连非粮食加工企业也来搞;三无监管,出现风险无人兜底。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前几年粮食市场行情看涨,各地粮食银行发展较稳健,运行成效初显。然而,去年以来,部分粮食品种市场价格下跌,加之缺乏国家标准等因素影响,各地的粮食银行在运行中暴露出多重风险。
江西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认为,粮食银行是介于金融和实体之间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跟商业银行一样,存入粮食农民得利息,通过物物兑换也可获利。这种基于农民与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新生模式,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之时,农户把粮食存入,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使之存在一定风险。
由于未设置准入门槛,粮食银行运营主体可能会冲破道德的约束,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或破产,出现“跑路”风险,损害农民利益。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表示,农民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存在一定风险。比如,粮食行情下行时,经营者的资金链一旦断裂或遭遇不可抗的自然灾害,无力支付利息或提供农资,到那时“跑路”就不足为奇。
“冒进”风险也不容小觑。各地兴起的粮食银行以企业自发行为居多,在发展定位、管理水平、操作流程等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在小规模储售粮时运作自如,往往产生盲目乐观的心态,提出大干快上的目标,形成经营风险。
湖南省宁乡县粮食局一位干部指出,有的粮食银行需要注意发展步伐太快,极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以一家粮食银行的规划为例,两年时间服务面积增加20多倍,这意味着收购资金要以同样幅度增加,同时加工和储备环节的机器、厂房、人工、运营成本等也要同幅度增加,风险太大。
更需要警惕的是,粮食银行涉及粮食生产、流通等众多环节,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甚至个别地方加工作坊也挂着“粮食银行”的招牌,发展情况良莠不齐,容易形成风险漏洞,如果出现问题或将形成连锁负面效应。
“当务之急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使粮食银行在统一制度和规则下运行。”祝跃华认为,应从国家层面总结各地经验,针对粮食银行存在的风险漏洞,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其有章可循、规范运作、健康发展。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妥善化解风险,为“粮食银行”正名成当务之急。只有明确准入门槛,以合适的名称准许注册,才能提高各方信任感和安全感。各地应防患于未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设置行业标准和监管办法,堵住引发风险隐患的漏洞,使“粮食银行”规范运作、健康经营。
粮食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价值预测报告分析认为,“粮食银行”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方支持。我们要提高各地和粮食经营主体的思想认识,加快典型“粮食银行”组织模式、运作模式和管理经验总结,推广成功模式。同时,还要促进“粮食银行”与加工企业对接,盘活存粮,加快周转,获得增值收益,规避经营风险,促进其持续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