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生物制药 资讯详情
血液制品行业未来发展竞争分析
 血液制品 2011-01-01 15:19:36

    由于贵州省的采血浆量占全行业的比例举足轻重,规划一公布,立即引起了生物制品行业的躁动。有专家分析,今后血浆原料显得更为稀缺,企业对血浆原料的争夺将更为激烈。

    原料短缺

    血液制品的原料是人的血浆,存在传播血源性疾病的风险,行业受到国家严格监管。2005年卫生部发布《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对血源进行严格控制。2006年4月,卫生部会同SFDA等9部委,共同制定了《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将原来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单采血浆站转制为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血浆站与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供浆关系,而那些没有完成转制的单采血浆站被注销。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2007年中国对血液制品实行批签发制度和原料血浆90天检疫期。

    “一对一”的供浆关系,使大量不合规格的单采血浆站被注销,超采、频采、跨区域等违规情况减少,供浆人员的流失,使行业投浆量大幅减小,从2006年的4687吨急速下降到2007年的约2200吨,到2010年才缓慢恢复到约3600吨。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原料的短缺,国内血液制品企业纷纷设立新的浆站,但是由于新浆站设立后需要经过几年的培育才能达到设计的投浆量,预计未来2~3年内,国内的投浆量仍会处于一个缓慢增长的阶段,血液制品也仍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127家浆站,主要设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广西、贵州和四川等省,其中广西数量最多达26家。

    在早两年,血液制品紧缺的呼声一直不断,由此引发了血液制品价格不断上涨。无奈之下,有血液病患者联名上书卫生部门,要求保证血液制品在临床治疗上的供应。到了2010年下半年,这一紧张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临床用量最大的白蛋白终于告别了紧缺的局面。

    但是我们要知道,在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向来是资源稀缺型行业,只要行业有什么新动向,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2011年7月14日,贵州省卫生厅发布了《贵州省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4年)》,规划中明确:根据贵州省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疾病流行情况以及血液制品的生产所需原料血浆的实际情况,在开阳、独山、普定、黄平等4个县设置单采血浆站。

    规划中明确指出,血站(包括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和中心血库)因采供血需要,经市(州、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合格,报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在服务区域内设置分支机构;设置固定采血点(室)或者流动采血车的,应当经市(州、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固定采血点(室)或流动采血车承担血液采集任务,不得开展血液的储存、分离、检测、供应业务。固定或流动采血点是中心血站的派出机构,其所需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应由所在县(市、区)提供,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对其进行统一管理。

    而且规划还同时强调依法行政,严格监管。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对辖区内采供血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开展经常性执法监督和集中治理整顿结合起来,有效打击非法采供血(血浆)活动,杜绝违法采供血(血浆)现象的发生。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血液制品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