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全文综述
随着全球低空经济加速发展,电动航空器正成为碳中和目标下的重要创新方向。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这一领域率先突破技术壁垒,以适航认证为标志的航空电池系统量产交付标志着产业进入新阶段。本文通过解析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布局、技术路径及市场表现,揭示2025年航空领域的投资价值与竞争格局。
在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规模推动下,动力电池企业正加速向航空领域渗透。数据显示,当前车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普遍低于250Wh/kg,而适航认证的航空电池已实现320Wh/kg的能量密度,并计划于2030年突破500Wh/kg。以某头部企业为例,其第二代航空电池采用半固态技术,在保持12C高倍率放电能力的同时,支持15分钟快充至80%,满足电动飞机高频次运营需求。
该企业在2024年的动力电池装车量达9.85GWh,市场占比1.8%(位列全国第九),但其航空业务的突破性进展已引发行业关注。通过构建"三高一快"技术标准(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快充),该企业率先获得AS9100D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产品级适航证书,成为全球少数具备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
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国内取得型号合格证的电动飞机已超10款,累计飞行时长突破3万小时。在政策层面,《低空经济五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到2027年实现航空器电动化率翻倍,推动相关企业加速技术迭代。
某行业龙头通过"海陆空"战略构建全场景布局:
尽管航空电池市场潜力巨大,但其高门槛特性显著区分于传统车用动力电池领域。适航认证需通过设计验证、生产体系审核等多重环节,平均周期长达24个月,研发投入强度是车用业务的3倍以上。
从投资维度看:
随着空管政策逐步开放与基础设施完善,2025年将成为航空电动化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节点。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反哺效应",将航空级安全标准引入车用领域,推动整体产品竞争力提升。据测算,每1%的航空业务增长可带动企业综合毛利率提高0.8个百分点。
在低空经济加速渗透的背景下,航空电池已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的战略必争之地。本文分析的重点企业通过技术突破、生态构建与政策响应,率先占据发展先机。其经验表明:航空领域对高能量密度、极致安全性的需求,既构成进入壁垒,也为具备研发实力的企业开辟了差异化竞争赛道。未来3-5年,随着适航标准体系完善和应用场景扩展,航空电池市场有望成为动力电池产业新的增长极,推动全产业链向高端制造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