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全球经济重构背景下,航空航天产业正经历技术迭代与区域竞争的新阶段。7月10日举办的"智荟中欧·北京论坛"聚焦全球化经营策略,揭示了企业如何通过本地化深耕、智能化供应链建设和战略协同实现可持续增长。数据显示,中国航空市场装机量45年间增长超26倍,成为全球产业版图的重要引擎。本分析结合行业动态与市场数据,探讨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破局之道。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航空航天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作为全球最大航空航天企业的先行者,某跨国集团在华发展轨迹印证了深度本土化的价值。其通过建立8家发动机大修基地、培育1.7万名维修人才及设立区域服务中心,实现了全链条服务能力的本土覆盖。99%本地化员工结构与苏州制造工厂的全球供应角色,展现了"技术赋能+生态共建"的战略逻辑。数据显示,该企业入华45年累计装机量达7800台,印证了中国航空市场从高速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机遇。
论坛专家指出,在地缘政治与技术壁垒加剧的环境下,智能供应链成为企业韧性发展的关键要素。某龙头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全球资源,实现零部件生产、维修服务与客户需求的精准匹配,其上海机队支援中心日均处理超过500项跨国服务请求。这种"云-边-端"协同模式不仅降低23%运营成本,更在供应链中断风险中保持98.7%的服务可用性,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面对中美欧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企业需重构区域策略权重。中国航空市场虽当前位列全球第二,但预计2043年规模将超越美国成为最大单一市场,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8%。某跨国集团在苏州设立的零部件工厂既服务本土客户,又辐射亚太及欧洲市场,实现"以中国为枢纽"的全球化布局。这种策略使企业在遵守当地法规的同时,通过技术输出与本地创新形成双向价值流动。
2025年航空航天产业呈现三大特征:中国市场成为增长极、智能化重塑供应链韧性、本土化深度决定市场渗透效率。随着全球航空运输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108%,以及电动垂直起降(eVTOL)等新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企业需在保持技术领先性的同时,强化本地合规能力与生态伙伴协同。对于加速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借鉴国际头部企业的"根植策略"——即通过人才培育、区域服务中心建设和供应链本土化——将成为穿越周期波动的关键路径。未来十年,中国将在全球航空航天产业版图中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全球最大需求市场,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