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27日
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聚焦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痛点,通过系统化治理措施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这一行动以强化制度约束、深化重点整治、提升数智监管为核心抓手,在巩固前期规范管理成果基础上,着力解决群众关切的违规办学问题,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通知》提出五项核心目标:强化育人为本与健康第一理念的社会认同;遏制违反教育规律和侵害群众利益的办学行为;健全依法治教制度体系;优化公平公正的教育生态;提升公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通过建立常态化治理框架,将短期整顿转化为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教育政策落地生根。
1. 巩固规范成果强化底线意识
针对安全底线失守、师德失范等突出问题,完善责任落实、全员培训、负面清单等制度。要求各地固化前期整治经验,建立问题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强化立德树人主线和师德师风建设,严守安全管理红线。
2. 深化难点治理回应民生关切
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查利用教辅征订、校服采购谋利等违规行为;严禁节假日补课、挤占学生休息时间等加重学业负担现象;坚决打击“掐尖招生”“暗箱操作”等破坏教育公平问题;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评价导向。
3. 提升治校能力推动理念转化
将规范管理要求纳入教师常态化培训体系,通过书记校长专题研修、基地校跟岗实践等方式强化执行力建设。创新建立“哨点学校”监测机制,对群众投诉多发区域实施靶向监管,同步推进高校生源基地挂牌的规范化治理。
4. 数智赋能提升管理效能
开发全国统一的问题反映平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应用智能评价系统动态记录办学行为;整合互联网+明厨亮灶、校园安防等技术手段,构建全天候实时监测网络。通过数据驱动精准施策,将基础教育治理水平推向新高度。
教育部要求各地建立分级负责机制,省级部门需完善实施方案并监督落实,对整改不力者严肃追责。通过区域联动会议、问题清单共享等创新协同模式,推动形成系统治理合力。同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运用“四不两直”调研和责任督学视导等方式,确保每所学校的规范管理见真章出实效。
总结
此次提升年行动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治理进入精细化阶段,通过制度重构、技术赋能与多方协同的立体化推进策略,既回应了减轻学生负担、维护教育公平等社会关切,又为学校办学自主权提供了保障。随着16条负面清单的刚性约束和长效监管机制的落地生效,必将加速构建起更加健康有序的基础教育新生态,助力亿万青少年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