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全球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程加速,低空经济正从概念转向现实。近年来,随着动力系统、适航认证及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这一新兴领域已拓展至物流、应急救援、城市交通等多个场景,并成为国际航空科技创新的核心赛道。中国凭借供应链优势和规模化制造能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预计到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3.5万亿元。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航空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近年来,eVTOL的制造技术瓶颈已被逐步攻克,其核心挑战转向动力系统优化。当前主流锂电池难以满足长航时需求,但固态电池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未来5年内将实现商业化应用。数据显示,我国首款全尺寸5座载人eVTOL——某企业研发的W280型飞行器已于2025年5月在苏州下线,最大起飞重量达2.8吨,航程与时速均突破280千米。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开通低空航线250条,建成起降点483个,并完成77.8万架次商业载货飞行。行业专家指出,eVTOL与现有通用航空体系(如通航机场、停机坪)的适配改造,为未来大规模组网运行奠定了基础。
尽管技术快速进步,eVTOL载人飞行的商业化仍面临多重门槛。要实现运营合法化,需通过“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单机适航证(AC)”三重审定,并由运营商取得运营资格证(OC)。目前这一流程尚未标准化,且驾驶员培训体系、运行法规仍在完善中——例如,eVTOL应参照固定翼飞机还是旋翼机的标准?这些问题亟待行业共识。
此外,安全标准极高:载人场景需达到“10-7至10-9”的事故概率(即每百万次至十亿次飞行仅允许一次事故)。为此,企业正通过移植新能源汽车的辅助驾驶技术,结合雷达与视觉避障系统提升智能化水平,为未来标准化运行铺路。
当前eVTOL运营成本仍高于地面交通,但行业已看到规模化降本空间。以深圳为例,假设某eVTOL提供15分钟直达市区机场服务(单程约30公里),每人每座单公里成本在6元至14元左右,定价300元可覆盖愿为时效支付溢价的客群。
供应链整合是另一关键变量。通过与国内大型航空制造企业合作,某企业的零部件采购成本已降至国际水平的五分之一。专家预测,随着产量提升和固态电池普及,eVTOL全生命周期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最终实现与直升机(运营成本为其十分之一)及传统交通方式的竞争优势。
从长期来看,低空经济不仅是飞行器的迭代,更将推动通信、导航、监测等软硬件设施升级。三大运营商正利用地面基站构建低空通信网络,并探索“天基卫星+机载设备”的多维通联体系。未来二十年内,eVTOL有望与城市交通系统深度融合,形成智慧立体交通网。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我国低空经济规模2025年将达1.5万亿元,2035年突破3.5万亿元。行业专家强调:“当前是技术验证与场景探索的关键期。”随着基础设施、法规与智能化的协同突破,低空经济或将重塑人类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并确立中国在全球航空创新领域的主导地位。
总结:eVTOL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正通过动力革新、法规完善及成本优化加速商业化进程。从深圳的航线网络到苏州的新机型下线,中国在供应链与制造能力上的优势日益凸显。未来十年,随着固态电池普及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成熟,低空经济将突破“概念阶段”,真正成为连接城市、重塑效率的战略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