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全国土地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升温态势,多个城市频现高溢价地块,房价“止跌回稳”的趋势逐渐形成。从一线城市到部分二线城市,土地竞拍热度持续提升,民营地产企业和外资地产企业纷纷入场,远郊市场也开始回暖。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反映了市场信心的恢复,也为未来房价走势提供了重要信号。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房价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月20日,上海今年首次出让的四宗宅地全部溢价成交,成交总额达159.26亿元。其中,位于热门板块的两宗地块最低溢价超33%,外环外的两宗地块最低溢价13.98%。外资企业及联合体在竞拍中表现活跃,外环外地块的溢价成交打破了以往郊区多以底价成交的局面,显示出市场回暖的迹象。
同日,杭州市出让的三宗住宅用地也全部溢价成交,成交总额31.405亿元。其中,城东新城单元地块经过77轮竞价,溢价54.04%,成交楼板价47486元/平方米,刷新了该板块的最高楼板价纪录,并成为杭州今年第四个地王。
2月19日,苏州市工业园区一宗地块经过122轮竞价,以14.29亿元的总价成交,溢价率21.61%,成交楼面价26754元/平方米。2月11日,北京市朝阳区一宗涉宅组合用地经过超百轮竞价,以87.295亿元的价格成交,溢价率10.5%。
此外,东莞、成都、嘉兴、郑州、常州等城市也相继出现高溢价地块。例如,2月24日,东莞市今年首宗住宅地块以7.33%的溢价率成交;2月18日,成都市一宗涉住宅地块以28.26%的溢价率成交;同日,浙江嘉兴海宁市一宗宅地经过204轮竞价,以34.15%的溢价率成交。
在市场回暖的过程中,多地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加大核心区域优质地块及“小而美”地块的供应力度,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近期成交的北京朝阳区三间房组合地块、郑州司法警官学院地块等,均位于城市核心区优质板块,稀缺性强、配套完善、开发价值较高。
低密度住宅用地的供应比例显著提升。2024年,22个重点城市容积率在1.5以下的宅地宗数占比约18.0%,较2023年增加6.3个百分点。其中,苏州推出的55宗住宅用地中,42宗地块的容积率在1.5以下,占比76%;山东济南、江苏无锡宗数占比均超40%;天津、江苏南京、重庆的占比均在20%以上。
“小而美”地块因其规模适中、开发周期短、资金回笼快等特点,受到中小型房企的青睐。2024年,重点40城住宅用地规划建面在10万平方米以下的成交宗数占比达76%,较2023年提升约9个百分点,其中5万平方米以下宗数占比提升约8个百分点。
楼市成交数据的改善为土地竞买提供了更多预期支撑。1月,70城新房价格指数环比下跌0.1%,跌幅与去年12月相比持平;同比下跌5.4%,跌幅收窄0.3个百分点。其中,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1%,已连续两个月上涨;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1%,时隔19个月重回环比上涨区间。
70城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3%,跌幅与去年12月份相比持平;同比下跌7.8%,跌幅收窄0.3个百分点。其中,一线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1%,已连续四个月上涨。
房价上涨的城市中,1月70城新房住宅价格延续止跌回稳趋势,24个城市环比上涨,比上月的23个增加1个。长三角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如上海涨0.6%、南京0.7%、宁波0.6%、杭州0.5%。
高溢价土地成交或推动高能级城市新房均价上行,同时优质供货有望吸引改善需求入市。多数城市短期或呈现“供应总量减少、核心供给增加、外围逐步去库”的特征,而不同城市的库存周期差异或将决定其分化走势、周期筑底所需时长及价格水平下限。
总结
近期土地市场的升温与房价的止跌回稳趋势相互呼应,显示出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多地高溢价地块的成交、优质地块供应的增加以及房价的企稳回升,共同为房地产市场的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落地和市场分化的进一步加深,部分高能级城市有望率先实现“止跌回稳”,而不同城市的库存周期差异将决定其市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