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农业 资讯详情
中国大豆进口多元化战略加速推进
 大豆 2025-04-21 14:03:04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大豆供应链中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通过多元化采购渠道、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逐步降低对单一国家大豆供应的依赖,构建更加稳定的粮食安全体系。这一战略不仅体现在进口来源的拓展上,还通过国内农业生产的优化和饲料配方的改进,进一步增强了农业自主性。

  一、巴西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大豆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中国近期从巴西集中采购了至少40艘货轮、共计240万吨大豆,这批大豆大多将于5月至7月装船出货,采购量约占中国月均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巴西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升,2024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的金额已占大豆进口总金额的69.16%,而美国大豆的份额则降至22.83%。巴西大豆的蛋白含量和含油量略优于美国大豆,更符合中国饲料加工的需求。

  二、美国大豆市场份额持续下降

  自2015年以来,美国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大豆供应国之一。然而,随着中国进口多元化的推进,美国大豆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3285万吨大豆,占全部进口量的34%;到2024年,进口量降至2213万吨,市场份额缩至22%。尽管中国仍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但其战略地位已不复从前。

  三、多元化进口体系逐步完善

  中国正加快构建覆盖南美、东欧、中亚乃至非洲的多元进口体系,以提升农业外循环的韧性与稳定性。除巴西外,中国还与乌克兰、阿根廷等国家建立长期采购机制。中欧班列已将乌克兰至中国的运输周期压缩至20天,利好玉米、豌豆等品类进口。阿根廷则凭借其大豆压榨产能,向中国出口豆粕等深加工产品,从源头绕开美豆依赖。

  四、国内农业生产与技术革新同步推进

  中国农业体系在内部同步推进供给优化。“大豆振兴计划”持续推进,国产大豆产量自十年前的1200万吨增至2022年后的2000万吨以上,自给率提升至18%。玉米方面,全国转基因玉米试点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万亩,单产提升10%15%,随着商业化落地加速,未来将进一步降低高成本进口玉米的必要性。

  五、饲料配方优化与新型蛋白源开发

  在饲料配方方面,中国养殖企业对于低蛋白配方已有一定程度研究,加上整体养殖效率的提升,对美豆的依赖程度逐步下降。2023年,农业农村部提出到2025年将饲料中豆粕占比从2022年的14.5%降至13%以下。2024年1—10月,全国豆粕用量同比下降8%,已基本实现该阶段目标。同时,昆虫蛋白、单细胞蛋白、乙醇梭菌蛋白等新型蛋白源正加速产业化,进一步削弱传统豆粕的主导地位。

  六、供应链风险与应对策略

  尽管巴西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但其供应链仍存在结构性短板。巴西内陆运输依赖未铺装公路,物流成本占比达25%,且易受雨季影响。过度依赖单一进口来源可能威胁粮食安全,一旦主供国遭遇自然灾害或出口政策波动,将对中国原料供应链造成系统性冲击。因此,中国正加快构建多元进口体系,以提升农业外循环的韧性与稳定性。

  总结

  中国在大豆进口多元化战略上的推进,不仅是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积极应对,更是构建粮食安全新格局的重要举措。通过多元化采购、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正逐步降低对单一国家大豆供应的依赖,增强农业自主性。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保障国内粮食安全,还将推动全球大豆供应链的优化与重构。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大豆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