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中,大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关键的油料来源。近年来,大豆行业呈现出诸多新趋势,对各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河北省作为我国黄淮海地区大豆的主产省份之一,其大豆产业的发展状况备受关注。2023年,我国大豆消费量约为1.15亿t,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3,然而国内大豆总产量仅2084万t,对外依存度高达82.7%。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入了解河北省大豆产业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探寻有效的发展对策,对推动河北省大豆产业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植规模与产量波动变化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大豆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河北省大豆种植分布广泛,省内各市均有涉及。夏大豆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市以南,占比80%,通常6月中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至10月初收获;春大豆分布在长城以南、石家庄以北地区,占比20%,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从种植面积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起,河北省大豆种植面积经历了大幅下降后又恢复增长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种植面积一直位居全国前6位,1994年更是达到62.8万hm²,位居全国第2位。但2000年之后,种植面积大幅下滑,到2017年降至约7.0万hm²,降幅超80%。好在2018-2023年出现恢复式增长,2023年达到约11.4万hm²。
产量方面,其变动趋势与种植面积基本一致。2000-2017年,产量从62.9万t降至约17.1万t,2018-2023年恢复增长,2023年达到最高的24.50万t。单产水平在2014-2023年间也有所波动,2015年最低,为1949.77kg/hm²,2020年最高,达到2493.50kg/hm²,增幅为27.89%。
(二)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成果显著
近年来,河北省积极响应国家大豆产业振兴政策,在大豆育种方面成果丰硕。2019-2023年,育成国审大豆品种12个,省审大豆品种67个。2024年,冀豆17、邯豆13和石豆8号成为主导大豆品种,这些品种具备高产、稳产、优质、抗逆、广适等特性,适宜在河北省乃至黄淮海大豆产区种植。此外,通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品种展示评价试验,筛选出了沧豆13、邯豆13等多个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品种。
在主推技术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该技术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实现了土地利用率和产量的双重提升,2023年河北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10万hm²。同时,河北省还创新了一播全苗、水肥高效等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了大豆全程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有效带动了大豆单产的提升。
(三)产业发展具备多重优势
河北省大豆产业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消费需求方面,作为京津冀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理位置优越,毗邻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大豆相关食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不仅有少量大豆直接出口,省内众多加工企业还将大豆加工成各类豆制品,满足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和用油需求。此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也加大了对大豆饲料的需求,为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生态环境上,河北地处华北平原,土壤类型多样,气候适宜,光热资源充足,是全国“双高”优质大豆产区。这里培育出了众多优质大豆品种,如高产高蛋白的冀豆、高油的冀豆等。石家庄市藁城区和无极县在大豆种植上表现突出,藁城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大豆制种大县、国家级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市、区),无极县的大豆种植也取得了不错的产量成绩。
科研力量也是河北省大豆产业的一大优势。目前,河北省优质高产大豆育种科学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9年成立的大豆创新团队,培育出了多个系列的大豆新品种,并建成了多个核心示范生产基地。在科企合作方面,多家种子企业积极参与大豆育种攻关工作,推动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一)良种供应体系存在短板
河北省大豆新品种培育主要依赖科研单位,企业科研投入不足,参与度较低。在育种方式上,大部分仍采用传统的试验筛选方法,转基因技术应用相对滞后。2023年,世界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亿hm²,占到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8.9%,转基因大豆的普及率为72.4%,而我国主要还在培育单基因的转基因大豆品种。河北省虽已纳入转基因大豆试点种植范围,但在转基因大豆研发技术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此外,良种繁育基地不足,种子育繁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种植管理技术有待规范
河北省大豆生产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主,且多为农民散户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农民选种存在盲目性,多选择自留种或其他种植户推荐的品种。由于缺乏科学的田间管理知识,在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存在不足,株行距配置也不规范。同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推广过程中,农机农艺配套不完善,无法形成优质专用品种专种、专管、专收机制,影响了大豆原料的品质,不利于打造河北省优质大豆品牌。
(三)豆制品附加值开发不足
河北省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大豆油和传统豆制品领域,深加工企业较少。精深加工产品如肽、分离蛋白等开发不足,销售渠道也较为单一,主要依赖线下传统渠道,线上销售开拓不足。豆制品生产模式多为传统手工作坊,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生产大豆油的企业,其油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应用程度低,产品的一致性和安全性难以保障。
(四)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
河北省大豆产业链存在衔接不紧密的问题。育种、供种、生产、销售各环节之间协调性不足,品种优势、生产地理优势和加工优势未能有效匹配。大豆加工企业与种植基地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无法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也未能充分推动城乡居民再就业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此外,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一)借助现代技术,推动种源创新
河北省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和气候优势,加强本地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建立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区,构建多元化的种质资源库。利用大数据、多组学等现代技术,对种质资源进行精准鉴定和遗传研究,挖掘关键基因。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健全种子产业体系,攻克种源“卡脖子”技术难题。利用基因编辑工具改良大豆性状,培育优质专用大豆新品种,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同时,建立大豆生物育种交流平台,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二)推广绿色高产栽培,提升大豆单产
针对大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推广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绿色技术模式,利用标准化、信息化大型作业机械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一喷多防”技术,减肥减药,提高病虫草害防治效率,保障大豆品质。将种子包衣、根瘤菌剂接种等增产措施与现有技术结合,形成地方主推技术,挖掘大豆单产提升潜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升种植户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应对灾害天气的能力。推广浅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大豆单产水平。
(三)创新技术应用,挖掘产品价值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如低温加工、超微粉碎等,提升豆制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利用膜分离技术提取和纯化大豆蛋白,提高蛋白质浓度和纯度。鼓励企业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加强技术创新,采用无添加剂生产和益生菌发酵等技术,提升豆制品的消化吸收率。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豆制品产品。支持大豆深精加工企业发展,利用电商等渠道进行营销推广,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四)完善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
利用河北省的特色资源优势,打通大豆全产业链,制定全过程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大豆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鼓励大型企业成立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产业融合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特色大豆新品种,推广机械化种植和管理,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实施绿色有机大豆分级标准营销,培育大豆大品牌,塑造整体品牌形象。举办大豆产销对接活动,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关系,提升大豆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2025年大豆行业在需求增长、技术创新等趋势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河北省大豆产业虽有自身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深入剖析河北省大豆生产现状,发现其在种植规模、品种技术、产业优势等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在良种供应、种植管理、产品开发和产业链衔接上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发展策略,涵盖了种源创新、单产提升、产品价值挖掘和品牌建设等多个关键领域。若能有效实施这些策略,河北省大豆产业有望在2025年大豆行业趋势下实现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保障我国大豆供应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同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市场对大豆及其制品的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