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农业 资讯详情
2025年大豆行业现状分析:大豆品种生育期随年份更替呈上升趋势
 大豆 2025-03-30 09:46:53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湖南省大豆品种的性状和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2025年,通过对2002—2023年湖南省审定的27份大豆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生育期、单株荚数、百粒重、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随年份更替呈增加趋势,而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底荚高度和粗脂肪含量则呈下降趋势。这些变化为湖南省大豆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未来大豆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大豆品种审定情况:数量与类型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大豆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02—2023年间,湖南省共审定籽粒型大豆品种27个。其中,26个品种由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个品种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按播种时期划分,春大豆品种26个,占审定品种总数的96.3%;夏大豆品种1个,占审定品种总数的3.7%。从审定年份来看,2002—2004年,大豆审定品种数量增加;2005—2014年,品种数量减少并趋于稳定;2015—2021年,品种数量稳定在年均3份;2022年,品种数量达到最多的4份;2023年,品种数量减少到1份。

  二、大豆农艺性状演变:生育期与株高变化

  (一)生育期延长

  2002—2023年,湖南省审定大豆品种的生育期随年份更替呈上升趋势。2019—2023年审定大豆品种的平均生育期较2002—2006年审定品种的平均生育期提高了1.4%。27份大豆品种平均生育期为103.8天,其中生育期最长的品种为115.5天,最短的为88.0天。

  (二)株高与底荚高度降低

  湖南省审定大豆品种的株高和底荚高度随年份更替呈下降趋势。2019—2023年审定品种的平均株高较2002—2006年审定品种的平均株高下降了17.1%。27份大豆品种平均株高为57.0厘米,株高最高的品种为75.1厘米,最低的为44.0厘米。同时,底荚高度的平均值也从2002—2006年的16.4厘米降至2019—2023年的8.9厘米,降幅达26.5%。

  三、大豆产量与品质性状演变:产量提升与品质优化

  (一)产量增加

  2002—2023年,湖南省审定大豆品种的产量随年份更替呈上升趋势。2019—2023年审定品种的平均产量较2002—2006年审定品种的平均产量提高了12.6%。27份大豆品种平均产量为2.68吨/公顷,最高产量为2.97吨/公顷,最低产量为2.29吨/公顷。

  (二)品质性状变化

  湖南省审定大豆品种的粗蛋白质含量随年份更替呈上升趋势,2019—2023年审定品种的平均粗蛋白质含量较2002—2006年审定品种的平均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5.4%。27份大豆品种平均粗蛋白质含量为42.1%,最高为47.7%,最低为35.1%。相反,粗脂肪含量随年份更替呈下降趋势,2019—2023年审定品种的平均粗脂肪含量较2002—2006年审定品种的平均粗脂肪含量降低了5.4%。27份大豆品种平均粗脂肪含量为20.9%,最高为23.7%,最低为17.92%。

  四、大豆性状相关性分析:关键性状关联

  相关性分析显示,产量与单株荚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P<0.01),而与株高(r=-0.45,P<0.05)和底荚高度(r=-0.59,P<0.01)呈显著负相关。大豆行业现状分析指出,粗蛋白质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4,P<0.01)。这些结果表明,在湖南省大豆育种过程中,增加单株荚数或适当降低株高和底荚高度可以有效提高产量,但同时应协同株高和底荚高度与机械化收获。

  五、大豆主成分分析:关键性状识别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到77.9%。其中,底荚高度、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百粒重是导致品种差异的主要因素。这表明在育种过程中,这些性状可能是改良的主要目标。

  总结

  2002—2023年,湖南省审定的大豆品种在生育期、单株荚数、百粒重、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而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底荚高度和粗脂肪含量则有所下降。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密切相关,且产量与品质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同时获得改良。未来,湖南省大豆育种应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注重品质的协同改良,协调好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快培育出更多适合湖南气候种植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以促进湖南省大豆产业的发展。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大豆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