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农业 资讯详情
2025年大豆行业分析:农业合作基础良好
 大豆 2025-03-19 10:59:09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2025年,全球大豆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国际贸易格局的调整以及农业技术的持续进步,大豆行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态势。其中,中老在大豆领域的合作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这一合作不仅基于中国大豆进口的现状和需求,也得益于老挝大豆产业的发展潜力,对两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大豆产业都有着深远影响。

大豆行业分析

  《2024-2029年全球与中国大豆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指出,中国是大豆消费大国,大豆进口依存度和集中度较高。2023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9940.9万t,同比增长11.4%,从巴西进口大豆占比达70.4%,美国为24.3%。近年来,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大豆进口面临诸多风险,国内大豆生产成本也逐年攀升,2018-2022年,我国大豆平均成本由9994.95元/hm2增至13276.80元/hm2,5年内涨幅高达24.72%。在这样的背景下,拓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大豆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老挝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便利的地理优势,其大豆产业发展虽存在一定问题,但也具备诸多潜力,中老在大豆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

  一、老挝大豆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区域集中

  老挝的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该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8%,产量占全国的66%。其中,琅勃拉邦省和华潘省表现较为突出,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条件,且临近泰国、中国和越南等大豆需求较高的国家,具备一定的出口区位优势。然而,目前老挝尚未形成大规模、连片的大豆种植区。

  (二)品种与技术逐渐更新

  过去,老挝大豆种植品种较为单一,且缺乏先进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近年来,随着中老农业合作的深入,“南农99-6”“桂夏105”等优良品种被引入老挝。这些品种在试种过程中表现出色,产量显著提高,且抗病性、抗倒性等综合性状优于当地对照品种,为老挝大豆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产量增长但仍较低

  长期以来,老挝大豆产量相对较低,一直维持在1万t左右,低于缅甸、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其他东南亚国家。不过,近年来随着中老农业合作的推进和农业技术的推广,老挝大豆产量呈现增长趋势。2018-2022年,老挝大豆总产量从0.84万t增长到1.48万t,收获面积从4730hm2增加到8125hm2。相比之下,受气候变化、病虫害防控能力低等因素影响,作为大豆主要竞争作物的玉米产量从2018年的98.17万t减少至2022年的46.28万t,降幅达52.86%。

  (四)价格波动上升

  从2010-2023年,老挝大豆生产者价格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同年份存在波动。2011-2016年,价格指数稳定增长,从74.74增长到104.15。2017年后,受天气、政策、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价格虽有涨有跌,但总体呈上升态势,到2023年达到最高点132.65,表明大豆生产者价格相对于基准年份有了显著增长。

  (五)国际贸易量增长

  2010-2022年,老挝大豆进出口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出口量增长显著,从2010年的94t增长到2022年的5400t。2018年后,受中国市场需求的刺激,老挝大豆出口量大幅增长,中国成为老挝最主要的大豆出口目的地。例如2020年,老挝共出口大豆5835.19t,其中5785.24t销往中国。而老挝大豆的进口量增长较为平稳,从2014年的24t增长至2022年的1295.56t,主要进口来源国为泰国、美国和越南。

  二、老挝大豆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生产环节问题突出

  在生产环节,老挝大豆产能提升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部分地区灌溉设施不健全,像丰沙里省等,干旱季节作物缺水,影响产量。而且老挝北部多山地,不利于大规模机械作业,导致种植成本较高。在种植技术方面,老挝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育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使得大豆产量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此外,老挝人口结构年轻化,外出打工人口占比高,农业企业“雇工难”,且农户受传统种植习惯和观念影响,更倾向于种植木薯等技术要求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大豆种植意愿较低。

  (二)流通环节阻碍重重

  老挝基础设施薄弱,给大豆出口带来了较大困难。其地形复杂,山区道路状况差,很多主干道年久失修,增加了大豆等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影响了产品的新鲜度和市场竞争力。当地运输工具也相对落后,缺乏高效、大规模的运输设备。尽管中老铁路通车为农产品贸易提供了便利,但铁路沿线配套设施和仓储能力仍需加强,以保障农产品运输的高效和安全。

  (三)贸易环节存在壁垒

  在贸易方面,贸易便利化程度有待提高。中老两国虽然在贸易政策上保持一定开放度,但仍存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程序等,这增加了贸易成本和时间,降低了通关效率。同时,老挝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市场相对封闭,流通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导致市场需求、价格动态、政策法规等信息传递不畅,影响贸易决策和效率。

  三、中老大豆合作的潜力

  (一)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合作

  老挝拥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这为中老大豆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老挝年平均气温约26℃,年降水量在1250-3750mm之间,阳光充足,适宜大豆生长。而且,据FAO测算,老挝尚有80万hm2的潜在耕地。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水平,大豆单产有望从目前的约1800kg/hm2提升至4000kg/hm2。综合开发利用潜在耕地,发展玉米-大豆替代种植,老挝大豆年均总产量有望增加至360万t。此外,老挝耕地年租金为3000-4500元/hm2,农忙时雇工成本为45-50元/天,土地租赁价格及人工成本相对低廉,为中国企业在老挝发展大豆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农业合作基础良好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老农业合作不断深化。中国通过提供技术援助、投资支持等方式,积极推动合作项目的实施。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等项目的建立,为老挝大豆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品种保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在老挝开展的大豆新品种筛选及绿色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中老两国共同推动的跨境农业合作园区建设,更为大豆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交通改善带来机遇

  中老铁路的建成通车,为老挝大豆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铁路运输优化了两国之间的通关手续和流程,提升了货物运输的便捷性和效率,降低了运输时间和成本,增强了老挝大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铁路的开通有望刺激老挝大豆产业链的完善。随着大豆出口量的增加,老挝可能会逐步发展大豆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中国优势明显

  中国在大豆产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中老大豆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市场,年需求量超过1亿t,能为老挝大豆提供稳定且规模化的市场。同时,中国在育种技术、种植管理和加工体系方面经验丰富,已培育出多种适应不同气候的高产、高油大豆品种,开发了免耕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农技。在加工环节,中国具备完整的产业链,能将老挝大豆转化为豆油、饲料蛋白、植物肉等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发挥市场、技术、产业链协同效应,中老大豆合作可实现互利共赢。

  四、加强中老大豆合作的对策

  (一)强化种质资源合作

  促进中老科研院所在大豆种业、肥料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保存和共享工作。加强双方不同品质、适应力豆种的交流,筛选优良性状的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遗传改良和创新利用,培育适合老挝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生态友好型大豆新品种。建立大豆新品种示范基地,推广与大豆品种生育期特性相匹配的种植模式,引导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老挝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信息资源库

  加强信息产业建设,解决大豆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不畅、风险不明等问题。探索建立重要农产品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在信息分析、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及时发布大豆种业研发、种植监测、储藏运输、市场需求、价格动态等信息,提高生产和贸易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共同应对大豆产业链面临的气候变化、病虫害、市场波动等挑战,实现全产业链互联互动。

  (三)深化贸易投资合作

  发挥老挝连接中南半岛乃至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在老挝建设面向东南亚、辐射南亚的大豆生产、加工、物流聚集区。支持中国有经验的企业赴老挝开展大豆产业投资,加大对农业灌溉设施和生产环节的投入与合作。鼓励企业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共建大豆合作种植园和仓储物流基地,增强对东南亚、南亚大豆产业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推出中国对老挝大豆出口的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完善进出境大豆检验检疫监管措施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缩短通关时间,提高大豆安全水平。

  (四)推进人才交流培养

  加强中国与老挝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通过设立奖学金、交流项目等方式,鼓励两国农业专业学生和从业者互相学习,增进对彼此农业体系和技术的了解。选派具有国际胜任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赴老挝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共同探讨大豆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做好双边合作的沟通和联络工作。简化科技人才出境审批流程,为其高效开展境外科研和联络工作提供便利。

  五、中老大豆合作前景展望

  (一)资源产能协同发展

  老挝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潜在耕地资源,结合中国的先进技术和广阔市场,中老大豆合作可实现资源互补与产能协同。引入中国的高产大豆品种和精准农业技术,老挝大豆单产有望提升至东南亚先进水平,总产量大幅增加。中老铁路的开通加速了大豆的流通,为产能协同提供了有力支持,形成“资源-技术-市场”的闭环协作模式。

  (二)产业链价值链升级

  依托中国云南、广西等沿边省份的跨境农业合作园区和精深加工集群,中老大豆合作可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中国在大豆加工领域的技术优势,能将老挝初级大豆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共建大豆信息资源库,实现数据共享,优化生产决策和贸易匹配效率,形成以数据驱动的跨境农业合作新模式,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

  (三)制度保障可持续发展

  在RCEP框架下,关税减让、检验检疫互认及《中老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促进了中老大豆贸易便利化。双方可联合制订大豆种植绿色标准,推广生物固氮、有机种植等技术,打造低碳大豆产业链。依托跨境农业园区试点,输出“技术+资本+标准”模式,引导中国企业建设可持续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农业科技特派员派遣和高校合作等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为合作提供智力保障,确保合作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四)区域合作辐射带动

  中老大豆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还可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大豆行业分析指出,老挝作为中南半岛陆路枢纽,通过铁路与周边国家相连,可形成“大豆经济走廊”。中国可依托老挝的产能基地,整合周边国家的种植资源,构建区域大豆供应链网络,增强对东南亚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力。此外,以大豆合作为模板,中老可在其他农业领域复制合作模式,推动澜湄合作机制深入发展,为南南农业合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025年,在全球大豆行业格局变化的背景下,中老大豆合作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从老挝大豆产业自身的发展现状来看,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在生产、流通和贸易环节存在诸多问题。然而,老挝优越的自然条件、中老良好的合作基础、中老铁路带来的交通便利以及中国的市场和技术优势,为双方在大豆领域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加强种质资源合作、构建信息资源库、深化贸易投资合作以及推进人才交流培养等措施,中老大豆合作有望实现资源互补、产能协同、产业链升级和区域辐射带动。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老大豆合作不仅能满足两国在大豆产业上的需求,还将对东南亚地区的大豆产业格局产生积极影响,为全球大豆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大豆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