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欧盟与中国近期就电动汽车最低定价方案展开实质性接触,标志着双方在贸易摩擦背景下寻求更温和的产业保护路径。据外媒报道,欧盟委员会已同意研究为中国电动车设定价格下限,以替代此前计划实施的45%高额关税政策。这一进展不仅影响跨国车企战略布局,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则博弈注入新变量。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欧盟与中方团队已开启针对电动汽车价格承诺的首轮磋商,旨在通过设定市场准入门槛替代直接加征关税。此前,欧盟成员国于2023年10月投票通过对中国电动车征收最高45%进口税的提案,但该政策因损害产业合作引发争议。此次转向价格谈判被视为双方在保护本土产业链与维护贸易关系间的平衡尝试。数据显示,去年11月至今年初,上汽名爵、吉利等品牌在欧销量因关税政策出现明显下滑,而比亚迪逆势实现西班牙市场734%的同比增幅,凸显不同企业应对策略差异。
相较于直接征收关税,价格承诺方案被行业视为更灵活的选择。若实施最低定价机制,中国企业无需将利润以关税形式上缴政府,可保留更多资金用于技术研发或本地化布局。专家指出,此举既能避免欧盟本土车企因低价冲击陷入困境,又为外资品牌留出市场参与空间。例如,比亚迪通过强化产品性能与渠道建设,在英国、葡萄牙等国创下超500%的销量增长,证明在特定定价区间内仍可实现竞争力突破。
尽管价格承诺可能削弱当前以低价为核心的市场策略,但行业分析师认为这将倒逼中国企业升级产品力。未来竞争焦点或转向智能驾驶系统、电池技术迭代及用户生态运营等领域。同时,需加速扭转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保值率与质量的固有认知。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电动车市场中高端车型占比超60%,若设定合理价格下限,中国车企可更精准匹配目标客群需求。
欧盟选择价格承诺而非关税保护,亦出于自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实考量。此举既能维持本土车企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的优势地位,又可通过吸引外资技术合作加速电动化转型。例如,大众集团此前呼吁放宽对华投资限制,正是希望借助中国供应链的成熟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分析显示,若中企通过研发本地化参与欧洲市场,或能为当地创造超10万就业岗位。
当前磋商恰逢全球贸易格局动荡之际。美国近期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并将中国输美商品税率推高至145%,引发欧盟强烈反弹。中欧在电动车议题上的协调,暗含共同抵制单边贸易壁垒的政治信号。数据显示,若中美欧形成“关税对抗链”,全球汽车供应链成本可能额外增加30%以上。双方通过价格承诺探索合作路径,或将为其他领域谈判提供范例。
总结:规则重构下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此次中欧电动汽车定价磋商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政策的复杂性:一方面,最低价格机制既保护了欧盟传统产业,又为中国车企保留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中国品牌需以技术创新对冲成本压力。未来双方若能通过谈判明确合理区间,并配套开放市场准入、投资合作等条款,或可推动欧洲新能源市场形成更具韧性的竞争格局。而这一进程也将成为观察全球贸易规则演进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