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35年全国将建成14.6亿亩现代化良田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粮食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始终将耕地保护视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近年来,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已实现10亿亩耕地旱涝保收、产能提升的目标。随着《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的出台,未来十年间我国将以系统性工程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根基,预计到2035年累计改造4.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并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为粮食产能稳定提供关键支撑。
实施方案提出分阶段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的提质改造,重点聚焦"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提升。到2035年,全国将力争完成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其中包含4.55亿亩改造提升任务和1.3亿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指标。这一规划通过优化耕地基础地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预计可使粮食单产提高10%以上,显著增强应对极端气候灾害能力。
在建设标准上确立"一平两通三提升"的核心框架,即田块平整、水路畅通,同步提升地力水平、产量潜力和综合效益。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建设策略:东北黑土区强化土壤保育,黄淮海平原推进节水灌溉,长江中下游地区完善排灌体系,西北干旱区推广高效用水技术。通过精准施策,确保农田具备抗灾减损能力的同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布局遵循"宜建则建、应保尽保"原则,在东北黑土带、粮食主产区和增产潜力区集中发力。严格划定禁止建设范围,明确25度以上坡耕地、生态保护核心区等区域不得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空间管控与时间表衔接,确保到2035年完成7大区域差异化改造任务,其中西北区重点发展节水农业,青藏区适度推进高原特色农田建设。
建立分级负责的运营管护制度,明确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和经营主体日常维护义务。推行"谁受益、谁管护"原则,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设施养护。同步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限制建设占用高标准农田,确需占用的必须实施"先补后占、产能不降"的动态平衡机制,确保粮食生产基础持续稳固。
【总结】
此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布局,通过系统性规划和精细化管理,将推动耕地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预计到2035年形成的14.6亿亩现代化良田网络,不仅能够稳定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更将在抗御自然灾害、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双提升"的关键转型,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