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受中美贸易政策调整影响,国内豆粕市场迎来新一轮波动。清明假期叠加关税消息发布,现货价格在周末快速上涨后陷入观望,反映出短期情绪与长期基本面的复杂交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市场价格表现、供需结构变化及产业链应对策略,揭示政策冲击下豆粕市场的核心矛盾与发展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豆粕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4月5日(周六)关税政策落地后,沿海地区豆粕现货价格普遍上调150元/吨。东北地区报价达32803320元/吨,华北与山东区域分别升至32803300元/吨和32303250元/吨,华东及广东市场则涨至31503170元/吨和30803100元/吨。尽管涨幅略低于2018年同期水平,但贸易商周日暂停报价的动作表明市场正在等待金融盘面指引。此次调价既体现了对美豆进口成本抬升的预期,也反映了当前巴西大豆集中到港背景下,供应端尚未出现极端短缺的局面。
从基本面看,45月大豆月均到港量将超1000万吨,叠加开机率回升带来的压榨增量,为豆粕价格形成天然压制。当前34%的关税幅度虽显著提升进口成本,但国内压榨利润空间因内外盘价差扩大而有所拓展。市场博弈焦点在于:短期情绪推动的价格涨幅能否覆盖长期到港原料的成本压力?部分企业可能通过增加套利操作对冲风险,例如提前锁定远期基差合约或开展45月/69月跨期交易。这种策略性行为将直接影响现货价格的波动节奏。
若关税政策持续升级,未来大豆进口渠道将进一步多元化。当前巴西仍为我国主要供应国,但北美转口贸易或通过墨西哥等第三地增加。对于压榨企业而言,需在保障利润的前提下优化采购结构:一方面推动买方与卖方直接合作降低中间成本;另一方面加强海运物流管理以应对运输瓶颈。长远来看,国内产业还需关注转基因政策动态,并探索南美以外的多元化供应来源。
总结
本轮关税调整对豆粕市场的影响呈现显著阶段性特征:短期价格波动受情绪驱动明显,中期需观察进口节奏与套利行为的平衡效果,长期则考验产业链在贸易格局重构中的适应能力。尽管成本端抬升趋势确定性较强,但供需基本面尚未完全支撑当前市场的乐观预期,后续走势仍将在政策、金融和产业逻辑间动态博弈中寻找新的均衡点。
全国现货基差均价用了四个交易日,从840元/吨快速下行至640元/吨。但周四下午开始市场价格以及6-9月对M09的基差价格均开始上调,周五北方基差环比上涨20元/吨,南方涨幅在50元/吨左右,工厂陆续放出的2-3月的停机计划以及巴西港口扰动的传闻,使得供应端宽松预期暂时消褪。卓创资讯预计豆粕现货价格将继续偏强运行。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