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用菌产业持续升级的背景下,长裙竹荪作为兼具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特色品种,其人工栽培技术的优化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淮南市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通过探索适宜的栽培工艺,为长裙竹荪的规模化种植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范本。以下从播前准备、播种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环节,系统阐述大田长裙竹荪的高效栽培技术。
长裙竹荪属中温型菌类,适宜在 8-28℃环境下播种,淮南市选择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播种,7-9 月进入采收期。栽培地需满足背风向阳、排水便利、腐殖质丰富且无污染的条件,避免连作。培养料选用新鲜无霉变的干竹屑、木屑和谷壳,按每 667㎡配比干竹屑 2500-3000kg、木屑 2500-3000kg、谷壳 700-1000kg,并添加尿素 60-70kg、碳酸钙 20-25kg。培养料堆制时控制含水量 55%-65%,堆高 1.5m,每隔 80-100cm 预留通气孔,覆盖薄膜与遮阳网。经 3 次翻堆(每次间隔 10 天左右),发酵 35-50 天,直至料堆无氨气、散发发酵香味时方可下田。
整地时需清除杂草,施用生石灰消毒,将土壤颗粒控制在 1-3cm,暴晒 10-15 天杀灭害虫与杂菌。播种选阴天或无直射光天气,按畦间距 85-90cm 开沟,沟宽 30-35cm,铺设宽 75-85cm、厚 25-30cm 的培养料,采用 “一” 字形播种法,菌种掰成 3cm×3cm 块状,每 13-15cm 播 1 穴,每平方米用种 0.75-0.95kg,每 667㎡用种约 600-700 袋(每袋 0.7kg)。播种后覆土 5-7cm(沙质土可增厚 1-2cm),覆盖稻草与薄膜保湿,后期搭建遮光率 70%、高 1.7-2.2m 的遮阳棚。发菌期需检查菌种成活率,保持土壤湿度 “手捏成团不沾手”;菌蕾期通过沟内漫灌补水,控制温度 20-28℃、光照 20-195lx,确保子实体健康发育。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竹荪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长裙竹荪大田栽培以预防为主,每 667㎡设置 2-3 盏诱虫灯或悬挂 50-70 张 20cm×15cm 黄色粘虫板,覆盖 100 目防虫网。虫害防治方面,螨类可用 70% 克螨特乳油 200 倍液喷杀,蛞蝓用 50% 食盐水滴杀,白蚁通过田间障碍隔断。病害中,黏菌感染可喷施 50% 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并加强通风;菌球腐烂需通过轮作、选用良种、减少机械损伤等措施预防。
长裙竹荪宜在7:00-10:00采收,当菌裙完全展开且未自溶时,轻托柄根取下,剥除菌盖与菌托,置于湿纸巾覆盖的容器中。烘干分两阶段:第一阶段60-65℃排湿定型2-2.5小时,第二阶段50-55℃烘干定色2小时左右。干燥后的竹荪需立即密封保存,常温下保质期20个月。常规每667㎡产干品约50kg(鲜品 500kg),通过人工补水可采收 2-3 批,显著提升产量。
淮南市通过优化长裙竹荪栽培技术,实现了从播种到采收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其经验表明,科学把控温湿度、精准实施病虫害防治及规范采收烘干操作,是提升竹荪成活率与商品性的关键。该技术不仅为当地扩大竹荪种植面积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特色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参考,助力农业增效与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