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作为特色农产品,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重要经济价值。织金县作为 “中国竹荪之乡”,其竹荪产业历经近40年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品牌影响力。2025年,随着农业产业化政策的深化与市场需求的升级,织金县竹荪产业在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需进一步优化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竹荪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织金县竹荪种植历史可追溯至 1983 年野生红托竹荪驯化,1985 年栽培成功,1991 年初步实现规模种植。截至 2021 年 11 月,当地竹荪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修建主干道 46 公里、机耕道 25 公里、生产便道 49 公里,配套大新桥水库及日供水 320 吨设施,园区有效灌溉率达 100%,供电能力 1915kVA,电力及通信网络全覆盖。产业园区内建成高标准生产基地 15060 亩,占规划目标值的 150.6%,拥有标准化温室大棚 751 个(57.35 万平方米)、喷(滴)灌设施 12 公里、加工房 3 座(12000 平方米)、仓库(冷库)3 座(1000 立方米)及农机 39 台(139kW)。目前,织金竹荪常年种植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产量 1500 吨左右,年产值约 10 亿元。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与持续的产业投入,织金竹荪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保护认证、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名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等多项荣誉,品牌价值逐步凸显。
尽管具备一定基础,织金县竹荪产业仍存在诸多发展瓶颈。首先是个体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农户分散种植模式下,竹荪种植成本较高,制约了种植规模扩大。传统种植方式依赖人工搭建大棚,需耗费大量劳动力准备木材、岩泥等材料,且生长期管理 labor 成本高,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其次,规模化与标准化水平不足,受山地地形影响,土地细碎分散,大规模生产占比小,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加工环节以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此外,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缺乏专业农产品市场,监管缺位导致以次充好、制假售假现象频发,价格波动大,品牌声誉受损。要素市场发展不足、市场环境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了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针对上述问题,织金县需从政策、技术、产业模式等多维度推动竹荪产业升级。在政策支持层面,政府应设立产业化专项资金,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出台竹荪最低收购价政策保障农户收益,对相关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引导外资投入竹荪产业。技术创新方面,推广已实现的大棚循环种植、立体栽培及无瓶菌种培育技术,加强农户技术培训,引入电烘无硫烘干、冻干等先进工艺,开发竹荪多糖、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在规模化发展上,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原料生产与加工需求对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 “公司 + 协会 + 农户” 等多元化经营模式,扩大合作社规模,引导农户参与基地化种植。同时,依托 “大数据 + 农业” 模式,整合市场信息,拓展电商销售渠道,提升市场流通效率。此外,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吸引返乡人才,缓解农户技术、资金短缺问题,提升产业经营管理水平。
2025年,织金县竹荪产业在乡村振兴政策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具备显著的投资潜力。通过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解决资金、成本、标准化等核心问题,拓展加工与流通环节,有望实现产业规模与附加值的双重提升。投资者可重点关注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精深加工项目、电商销售平台及农业科技服务等领域,依托当地品牌优势与产业基础,共同推动竹荪产业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注入新动力。
总结而言,织金县竹荪产业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资源禀赋,在2025年的行业投资浪潮中占据重要位置。尽管当前面临资金、技术、市场等多重挑战,但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升级与产业模式创新,有望突破发展瓶颈,构建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将竹荪产业打造成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与产业生态的完善,织金竹荪的品牌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成为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