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食品其他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竹荪产业布局分析:黔东栽培场地为竹荪生长打造优质 “家园”
 竹荪 2025-05-22 13:44:55

  在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竹荪凭借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以及多样的功效,成为市场备受青睐的菌类品种。2025年,竹荪产业持续向多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各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环境的竹荪栽培模式。黔东南州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在马尾松林下成功开展棘托竹荪栽培,为竹荪产业布局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其他地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5年竹荪产业布局分析:黔东栽培场地为竹荪生长打造优质 “家园”

  一、棘托竹荪的生物学特性:喜热爱湿的 “真菌之花”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竹荪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棘托竹荪属于担子菌亚门,原产于长江以南林区,是 “竹荪四大栽培种” 之一。其菌丝白色索状,会形成菌索,进而扭结为菌蕾,即 “竹蛋”,子实体由菌托、菌柄、菌盖和菌裙构成。棘托竹荪对生长环境要求特殊,喜热,7 - 8 月气温 30 - 35℃时生长量最大,菌丝体 5 - 35℃能生长,最适温度 22 - 24℃;爱湿,菌丝体最适空气相对湿度 70% - 75%,菌蕾开伞时需达 85% - 95%;偏酸环境更适宜其生长;好气性强,需保证良好通风;菌丝黑暗下生长快,但菌蕾分化和开伞需要散射光。这些特性决定了其栽培过程需精准把控环境条件。

  二、栽培场地与基质:为竹荪生长打造优质 “家园”

  栽培场地选在黔东南州三穗县滚马乡的马尾松林,此地属北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4.9℃,空气相对湿度 81.8%,日照时数 1147.6h,无霜期 350d,雨量充沛,土壤以红壤为主。林地郁闭度控制在 0.5 - 0.8,交通、水源便利,地势坡度 20° - 30°,且远离污染源。

  栽培基质方面,主料选用农林加工下脚料,如竹(木)屑等,但避开松树等特殊树种木屑,辅料有尿素、碳酸钙等。提供五种培养料配方,如(竹屑 + 竹丝)98kg、尿素 0.5kg、碳酸钙 1kg 等。基质采用 “四层建堆发酵” 法,先建堆撒料,浇水覆膜,10 - 15d 后翻堆补水,重复两次完成发酵,经发酵的基质能让竹荪出菇提前、整齐、高产。

  三、生产管理全流程:保障竹荪生长的关键环节

  林地整理:清除林下杂草杂灌,撒石灰粉后翻土 20cm 深,为后续栽培创造良好土壤条件。

  铺料建畦:将发酵好的栽培料铺设成宽 50 - 60cm、高 20 - 30cm 的栽培畦。

  播种:10 - 12 月按株行距 15cm 挖穴,放入乒乓球大小菌种,覆土 5 - 10cm。

  发菌期管理:日常巡视防雨水冲垮和动物破坏,定期观察菌丝长势,菌丝长出畦面后保持畦面湿润,空气相对湿度 85% 左右。

  菌蕾期管理:6 - 7 月林间温度升至 23℃以上时,维持空气相对湿度 85% - 90%,早晚喷水,防止洪涝。

  出荪期管理:7 - 8 月报信菇出现后停止浇水。

  采收:竹蛋开裙及时采收,早上 8:00 - 11:00 为最佳时段,高温时 7:00 开始,采收时两人配合,分别处理菌盖、菌索等部位。

  烘干:先 70±5℃烘 30min,再 45±5℃烘 150±30min,烘干后密封保存。

  转潮期管理:第一批采收后养菌 1 周,浇水催蕾后进入下一潮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守护竹荪健康生长

  林下栽培棘托竹荪面临多种病虫害,害虫有菇蚊、螨虫等,病害有黄水病、褐腐病等,还有多种杂菌。防治遵循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方针,农业防治通过合理安排栽培季节、保证材料品质、规范管理等;物理防治利用害虫趋性,悬挂黏虫板等;化学防治选用允许农药,采收前 15d 禁药。对于鬼伞类真菌,从培养料源头控制,原料处理、控制氮素含量等,长出鬼伞后及时拔除撒石灰粉。

  五、栽培效益:竹荪产业的多元价值体现

  经济效益:每 400㎡栽培成本包含基质、菌种、劳动力等,共计 12540 元,平均产干品 60kg,按 320 元 /kg 批发,产值 19200 元,纯利润 6660 元。

  社会效益:作为 “林菌” 产业案例,为乡村振兴提供路径,创造就业岗位。

  生态效益:栽培基质补充土壤有机质,改善林下生态环境,利于其他林下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2025年黔东南州马尾松林下棘托竹荪栽培技术,从生物学特性出发,涵盖场地选择、基质制备、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科学的栽培体系。该模式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竹荪产业布局和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有望推动竹荪产业在更多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竹荪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