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食品添加剂行业在政策和标准方面迎来了重要进展。第55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会议于2025年3月24日至28日在韩国首尔召开,会议讨论了多项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议题,包括安全性评价、通用标准修订、优先评估名单以及未来工作计划等。这些议题不仅涉及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的更新,也对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将重点介绍会议的主要成果,并分析我国行业应关注的问题。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食品添加剂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第99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会议对多种食品添加剂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其中,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的Endo-1,4-β木聚糖酶和来源于Rasamsonia emersonii的Endo-1,4-β木聚糖酶被确认在申报用途及用量下符合良好生产规范(GMP)时,其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不需要限定”。此外,纳他霉素(INS 235)、乳酸链球菌素A(INS 234)和聚甘油脂肪酸酯(INS 475)的ADI值也得到了再次确认,并对其质量规格进行了修订。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相关数据,JECFA无法完成对来源于曲霉的腺苷-5'-单磷酸脱氨酶和蝶豆花提取物的评估。
食品添加剂市场政策分析提到本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GSFA)中500余项使用规定。其中,面条及其制品中着色剂的使用规定引发了广泛讨论。最终,会议采纳了中国提出的建议,在相关条款中增加了“一些成员国允许在该类食品中使用着色剂,一些则不允许”的备注。此外,肠衣中着色剂的使用规定也得到了完善,明确了最大使用量的计算方式应“以可食用肠衣计”,并增加了可食用肠衣与最终食品(香肠)的换算系数。然而,仍有部分条款未达成一致意见,需要进一步讨论,包括赤藓红在覆盆子和草莓罐头中的使用情况、焦糖色在多种食品中的技术必要性等。
会议确认了多项食品添加剂被列入JECFA优先评估名单。中国曾建议将食品工业用酶制剂谷氨酰胺转氨酶列入该名单,且相关安全性资料可以按JECFA要求提交。此外,罗汉果提取物也已列入优先评估名单。建议相关生产企业和使用企业持续关注这些物质的评估进展,并积极提供所需数据。
为解决通用标准和产品标准中食品添加剂规定出现分歧的问题,中国牵头提出了相关议案,旨在改进委员会关于采纳和协调一致产品标准的工作程序。新工作程序的核心内容包括:强调GSFA是规定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唯一标准;加强产品/区域委员会与CCFA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确保产品/区域标准与相关GSFA的修订内容同时提交至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该议案在会议中得到了各国一致认可,下一步将由中国继续牵头起草相关指南文件。
中国起草了《CCFA未来工作规划》议案,分析了当前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标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GSFA结构、次级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等优先工作领域。建议清理GSFA中的注释,完善食品分类及描述,简化GSFA结构及查询方式。此外,还建议重启关于次级食品添加剂管理的讨论。相关行业和企业应积极梳理在使用GSFA时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便在未来工作中进行讨论和修改。
会议还审议了《细胞培养食品培养基成分风险评估指南》新工作提案以及《烘焙酵母标准草案》。这两项议题的草案将在进一步完善后提交下届会议讨论,相关行业应持续关注其进展。
第55届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会议为全球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安全性评价、通用标准修订、优先评估名单的确定以及未来工作规划的提出,会议为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和标准更新奠定了基础。我国作为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大国,应密切关注国际动态,积极参与相关工作,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