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是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在蜂巢中酿制的蜜。在炎热的夏季,用冷开水冲蜂蜜饮用,能消暑解热,是很好的清凉保健饮料。因此蜂蜜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蜂蜜里又一次被检出违禁兽药
5月2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国家食药监局”)公布2015年第7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广州市宝生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生园”)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被认定为国家、省、市老字号品牌的蜂产品企业,其生产的一款山花蜂蜜被检测出含有违禁兽药氯霉素。
随后,宝生园官方网站就氯霉素超标事件作出回应,称问题产品是在4月份的抽查中被检出,蜜蜂养殖过程中使用了氯霉素而导致蜂蜜中出现残留物,问题产品只有24瓶,是给外省一家商超的特供产品,公司已经迅速对该批次产品进行了召回、下架、销毁处理,并将深化企业供应链原料采购及监测管理。
资料显示,氯霉素曾经是一种使用广泛的农业抗生素,后因发现其对人体造血系统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早在2002年已被我国禁用。
据蜂蜜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了解,自从2002年农业部提出“氯霉素在所有的食品动物中都不得检出”之后,蜂蜜中检出氯霉素的事件却始终没有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乃至宝生园这样产品行销国内外的老字号蜂产品企业都不能幸免。
蜂农的无知与无奈
昭通市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地势南高北低,山高谷深,四季气候差异较小,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小昆明之称。每年的2月初至3月中旬,清风拂过梯田上的油菜花,一浪又一浪的金色迎面涌动而来,其中若隐若现着蜜蜂忙碌采蜜的身影,就像藏在群山中勤恳的蜂农。
江峰是昭通市A县土生土长的农二代,大学毕业在城市间闯荡了两三年后回家创业,在网上销售家乡的土特产—土蜂蜜。
“现在仍然有一些年纪大的蜂农在养蜂过程中使用氯霉素等抗生素。虽然我们县每年都有对蜂农的专业培训,宣传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介绍养蜂的先进技术,但是老蜂农们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当然这种蜂蜜我们是不会出售的。”提起氯霉素事件,江峰对于村子里的这类现象也表示无奈。
而刘军(化名)就是江峰口中每年组织县里蜂农培训的骨干,四十出头的刘军笑称自己是蜂农中的年轻人,“我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算比较强的,有些事情和六七十岁的蜂农确实讲不通”,虽然养蜂时间只有三四年,但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刘军对于养蜂的政策法规以及先进技术都比较了解。
“土蜂最麻烦的病就是‘烂子病’。”刘军饲养的土蜂(也称中华蜜蜂)在当地传统养蜂技术中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的蜂种,“这种蜂的蜂蜜产量较低,全县每年也就只产十几吨”,而另一种常见的意蜂,蜂蜜年产量在400吨至600吨左右。
“养蜂的技术好,蜂群强壮其实不容易得这种病,而且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控制蜂王或者使用人工培育蜂王替换来有效控制这种病,但痊愈的时间很难说。不过这种技术对于六七十岁的老蜂农来说,不仅仅是从意识上不愿接受,眼花手抖确实使得他们操作不了这种技术。”刘军说道,“培训也是这两三年的事情,之前就更没有人管了。去年还有一个蜂农特意把家里面的一袋子各种各样的蜂药给我看,除了氯霉素还有青霉素、链霉素等,你和他说这些药不能用他不听,产出的蜜他自己也会吃。”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有些蜂农使用抗生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认为不使用就没有办法养蜂。
企业检测参差不齐
“我养蜂三十多年,从我这购买蜂蜜的都是老主顾,很多都是自己用,人家信得过我,企业收购的检测就是一个过场。”湖北省一位蜂农王奇(化名)向记者介绍说,“不会养蜂的人蜂群弱才用抗生素,我这么多年从不使用这类药品,不过他们用了抗生素的蜂蜜也都会被企业收走。”
“有的企业根本不在乎蜂蜜中含有什么,每年到了收蜜的季节就雇上几个行业内的人,提出一个蜂蜜浓度的最低标准,商品包装直接发到蜂农手中,蜂农自己装好就运走了。有没有抗生素对于蜂蜜的价格根本没有影响,每年的蜂蜜价格都是企业们商量好之后定的,蜂农也没有话语权。”刘军感慨道。
松鼠云无心认为,“企业在收购蜂蜜时是否会进行检测应该是每个企业自己决定的,当然,检测是需要成本的”。
据中国蜂产品协会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大部分大中型蜂蜜企业都配有检测设备,不过小企业确实没有钱购买设备,也就可能不会检测。新的食品安全法修订之后,企业如果不自检而被国家抽检出问题,后果会更严重,所以每一批次的产品都要自检”。
据中国蜂产品协会做过的调查,企业每检测一个批次的产品至少要花费2000元至3000元,这其中也包括一些不能自检而需要送到专业机构检测的项目,抗生素属于相对简单的检测项目,基本可以自检。每个企业对于产品检测的严格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花费的成本也不同。比如出口蜂蜜的要求可能更高,根据出口国家的标准不同,可能一批次产品的检测费用高达一两万元。一般的,像百花蜂蜜每年检测费用要100多万元,销量比较高的冠生园就要五六百万元。
对于此次被检测出有氯霉素的山花蜜,宝生园方面称是从农贸合作社采购的,而不是长期合作的生产基地,“我们每年都会有一部分的蜂蜜是从农贸合作社采购,农贸合作社只是一个购销平台,我们没有办法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对于氯霉素的来源并不确定,也可能是从环境中感染的。虽然我们对于这一批次的产品进行了检测,但其中还是有一定的漏洞,这也是我们首次出现含有氯霉素的蜂蜜产品”。
“宝生园的蜂蜜价格较高,主要成本就是花费在检测上,我们之前是坚持100%批次检测,而此次氯霉素事件也促使我们作出改进,计划将原本每一批次10%至30%的抽样检测变更为100%抽样,我相信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做不到的。”记者就该抽样检测改进计划向宝生园求证相应的成本会增加多少倍,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准确回复。
行业标准2个月3变
“抗生素残留并不是中国蜂蜜行业的主要问题,相比于其他食品产品,我们的检测合格率算是中上等的。”中国蜂产品协会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说道,“蜂蜜行业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谈到氯霉素屡禁不止,刘军认为,“现在行业管理缺乏稳定性,监管政策上也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氯霉素问题只是一个缩影”。
2011年4月20日,原卫生部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43-2011),于10月20日实施。仅在半个月之后,5月13日,原卫生部又一次发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2011),同样于10月20日实施,并称新标准从感官要求和理化指标上都更加严格。
而新标准实施半年后,2012年4月23日,中国养蜂学会网站信息显示,由于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上述国标被废止,而新的行业标准并未出台。直到6月22日,新的行业标准GH/T18796-2012发布,而该通告中又称2011年修订的国标与2005年的国标相比,“被认为放宽了荔枝蜂蜜、野桂花蜂蜜的蔗糖限量要求,而且缺少了等级要求、真实性要求、产品名称要求以及试验方法和包装、标志、贮存、运输等要求的规定,很难形成完全替代关系”,这也是新的行业标准修订发布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企业蜂蜜产品含有氯霉素问题,长期从事食品安全法律研究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孙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根据具体的情节不同,如果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构成犯罪那么会予以行政处罚,如果情节严重、数额巨大构成犯罪就要移送检察机关。
“新食品安全法的处罚力度明显增强,比如其中规定,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除了没收相关物品之外,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孙颖说道,“但食品安全法毕竟所涉及的涵盖面比较宽广,并不容易确定对于出现违禁物氯霉素应该直接适用哪一条款监管。”
朱毅认为,想要解决蜂蜜行业的顽疾问题,既要从源头入手,给蜂农提供更好的技术指导,尤其是一些生物防治方面的技术,养成良好的养殖规范。另一方面企业也必须要提高严控原料的意识,明确出口内销的产品质量要求是一样的严格。监管上需要国家增大抽检比例,加强处罚力度,也可以虑通过降低检测费用来鼓励企业检测,逐渐使得我国的蜂蜜标准和世界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