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指引下,江苏省镇江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与丰富的水利遗产资源,在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中崭露头角。作为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枢纽城市,镇江以千年治水智慧为根基,通过政策引导、生态保护与市场创新深度融合,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水利体系。本文结合2017年至2025年数据,系统分析镇江水利遗产保护经验及其对区域经济与环境治理的影响。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水利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政策及环境及水利市场分析:以赤山湖灌溉工程为核心案例
作为今年新晋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赤山湖灌溉工程展现了镇江水利智慧的历史延续性。该工程自唐代起历经多次修缮,民国时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闸门至今仍发挥调控功能。数据显示,2017年镇江完成全域500处水文化遗产点调查,成功登录315处;至2021年,京口闸遗址、赤山闸等7处水利工程入选省级水利遗产名录,形成“保护-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体系。
当前政策强调对历史水利设施的生态化改造。例如赤山湖通过建设节制闸与滚水坝系统,将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同时依托遗产景观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周边区域绿色经济产值年均增长12%。这种模式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利遗产活化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政策及环境及水利市场分析:以珥陵灌区与练湖闸为例
新中国成立初期,镇江在丹阳建成全国首个电力灌溉示范区——珥陵灌区。其8座电灌站覆盖400公里渠道网络,至今仍支撑着11.49万亩农田的高效灌溉。尽管部分站点已转型为教育基地,但其创新技术(如手摇式螺杆启闭系统)仍被纳入现代水利教材,彰显历史工程与当代需求的衔接价值。
练湖闸作为“运河水柜”控制性工程,虽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功能退化,但通过数据监测发现,其原始设计的分流效率仍比新建水利工程高出15%。这一现象促使政策层面加强历史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在2025年长江流域水利规划中,“智慧水利+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占比提升至30%,推动技术迭代与文化传承并进。
政策及环境及水利市场分析:新四军水坝的当代价值再定义
位于茅山地区的陈庄坝,作为抗战时期军民共建的灌溉设施,在2020年完成景观提升后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数据显示,该区域游客量同比增长45%,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此类案例印证了水利遗产与文旅产业的耦合效应——政策鼓励“水利+”模式发展,2025年江苏省已设立专项资金支持17个类似项目。
同时,新四军水坝的修筑技术(如土石混合结构)经现代材料学验证,在抗渗性与耐久性方面优于部分简易工程。这为乡村振兴中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参考路径。
2017-2025年数据透视镇江水利产业转型进程
从市场端看,镇江水利遗产保护催生出多元商业模式:玉山大码头遗址的修复工程引入PPP模式融资,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8年;北固山潮位站通过开放数据接口,吸引环保科技企业开发智能监测系统。2025年数据显示,全市水利关联产业总产值达196亿元,较五年前增长73%。
然而,政策执行仍面临瓶颈:部分历史设施的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争议尚未完全解决;新兴技术(如无人机巡检)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标准亟待统一。对此,江苏省已出台《水利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指南》,预计到2026年实现重点遗址监测全覆盖。
镇江经验表明,水利遗产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政策引导生态修复、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红色精神赋能乡村发展,该市在“江河交汇”格局中构建起独特的水利经济模式。未来,在长江大保护战略框架下,这种以文化遗产为纽带的协同发展路径,将为中国水治理现代化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