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水电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水利工程投资趋势与安徽跨区域调水实践
 水利工程 2025-05-16 01:00:32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基于11.64亿立方米调水量的区域供水保障分析

  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剧了区域供需矛盾。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稳定的重要支撑,水利工程在优化配置流域资源、提升抗旱保供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徽省通过四大骨干水利工程协同联动,在2024年降雨显著偏少的形势下,累计完成跨区域调水11.64亿立方米,为全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实践范本。

  一、水利工程支撑跨区域调水网络建设:安徽四大工程累计调水11.64亿立方米

  受持续干旱影响,安徽省2023年10月以来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减少五成。通过淠史杭灌区、引江济淮、驷马山引江和淮水北调等四项水利工程的系统调度,成功构建起覆盖合肥都市圈、江淮分水岭及皖北地区的立体供水网络。截至2024年5月中旬,累计调配水资源总量达11.64亿立方米,其中:

  淠史杭灌区三大渠首引调水量突破6.30亿立方米;

  引江济淮工程通过两轮调水完成1.91亿立方米输配;

  骏马山引江工程持续运行70天提水1.57亿立方米;

  淮水北调工程向皖北地区输送1.40亿立方米水源。

  二、水利工程优化资源配置:多级泵站系统突破地理屏障

  面对长江与淮河流域20米以上的天然落差,安徽省依托现代工程技术构建起智能输配体系。引江济淮工程通过蜀山泵站群实现每秒300立方米的提水能力,结合东淝闸、西淝河北站等关键节点,将长江水逐级提升至皖北平原。驷马山灌区乌江泵站在旱情初期即启动应急模式,利用多级加压技术突破地形限制,确保滁州、马鞍山等城市工业用水稳定供应。

  三、水利工程强化抗旱韧性:水库群联合调度成效显著

  淠史杭灌区管理机构通过科学管控360余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实现蓄水能力提升15%。在水稻栽插关键期,精准调配水源满足六安、合肥两市农业灌溉需求,有效缓解了耕地受旱面积扩大风险。淮水北调工程则建立"引江提闸分洪"三级响应机制,在保障宿州、淮北居民生活用水的同时,为蚌埠港航运输提供生态补水。

  四、水利工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供水效益辐射多领域

  通过四大工程的协同运作,皖中皖北地区工业用水缺口缩减40%,江淮分水岭地区农田灌溉保证率提升至85%。合肥都市圈日均获稳定供水200万立方米,支撑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发展。生态补水改善西淝河、茨淮新河流域水质,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

  本次跨区域调水实践表明,现代水利工程不仅是基础设施网络的重要节点,更是破解资源型缺水难题的核心工具。随着2025年全国水利投资规划逐步落地,安徽省经验将为黄淮海地区水资源配置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管理范式。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工程智能化改造与流域统筹调度能力,在应对极端气候挑战中筑牢粮食安全和生态屏障。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水利工程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