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预计"十四五"末全国水文监测网络覆盖率将达98%
我国正加速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面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挑战,水利系统通过强化技术融合与资源整合,持续提升灾害防御能力。据行业测算,2025年水利信息化领域投资规模预计突破千亿级,重点投向智能感知网络、预报预警平台等关键环节,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我国已建成由12万处雨量站、3.7万座水文站组成的监测网络。未来将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测和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流域水情数据分钟级采集能力。重点推进水利设施与通信基础设施的协同建设,在中小河流、山洪易发区加密布设智能感知终端,预计2025年重点区域监测精度提升40%以上。
通过构建"云中雨落地雨河中水"的递进式预报模型,实现洪水预见期延长至72小时。水利部门将建立多阶段风险预警体系,在中小水库和山洪沟道部署智能分析模块,预计2025年区域暴雨洪水预报准确率提高至90%以上。同时开发流域联合调度优化算法,提升水利工程协同抗灾效能。
着力推进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闭环管理,建立覆盖全国主要江河的数字化孪生平台。在干旱防御领域将构建多指标评估体系,实现旱情发展态势智能推演。通过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预计2025年洪涝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提升至95%,为应急响应争取黄金时间。
开发面向农业灌溉、城市防洪等领域的定制化服务平台,在水库调度、生态流量管控等方面提供智能决策支持。通过构建水情大数据开放接口,预计2025年行业数据共享效率提升60%,带动智慧水务、灾害保险等相关产业发展。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在雷达测流、AI图像识别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重点推进国产化水文传感器研发,预计2025年核心监测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0%。通过建立标准化数据协议体系,推动形成多方参与的水利科技创新生态。
总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水利建设将呈现智能化、协同化和精准化的显著特征。通过系统性提升水文情报预报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应对极端气候挑战,更将为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等多领域发展创造基础支撑条件。随着智慧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水利事业在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将持续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