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正加速推进,成为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保障电力安全供应的核心机制。在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4亿千瓦的背景下,电力市场化改革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适配性问题备受关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8月全国26个省份已建立省间现货交易体系,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电量占比显著提升,同时系统调峰成本、负电价频次等挑战也引发行业深度思考。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8月底,山西、广东等7个省级现货市场转入常态化运行,江苏、陕西等6地开启连续结算试运行,省间现货市场累计完成交易电量超3000亿千瓦时。在今夏用电高峰期间,跨省互济电力峰值达1432万千瓦,精准支援川渝等17省份,有效缓解局部供电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发电参与现货市场的比例持续攀升,前8个月省间现货市场中风电、光伏成交电量占比已达36.5%,较去年同期提升近8个百分点。
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4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2%),电力系统运行特性发生深刻变化。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西北地区出现负电价时段达37次,主要集中在午间光伏大发时段。行业专家指出,需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而非行政干预解决此类问题:一方面合理控制新能源建设节奏以匹配电网消纳能力;另一方面加快用户侧灵活性资源开发,如浙江通过市场化价格引导错峰用电超300万千瓦,挖掘无感调节潜力达350万千瓦以上。
当前现货市场价格信号对系统调节的激励作用初步显现,2025年前8个月火电机组调峰能力提升9个百分点,为新能源腾出更多消纳空间。未来改革重点在于完善“电能量+容量+辅助服务”多层次市场体系:中长期合约将保障基础电力供应,分时电价引导短期调节;容量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激励电源投资;辅助服务市场则需细化调频、爬坡等品种,推动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获得合理收益。
作为首个省级现货市场运行区域,浙江创新应用“5分钟滚动出清”“电能量与调频联合优化”等机制,在迎峰度夏期间实现用户侧负荷精准调控。其经验表明,通过价格杠杆引导需求响应可释放可观调节能力,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来看,2025年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在规模拓展、新能源消纳、系统调节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带来的技术经济性挑战仍需突破。随着多市场协同机制的完善和用户侧资源深度参与,预计至2026年底全国新能源利用率可提升至98%以上,电力行业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数据表明,当现货市场价格信号与容量成本补偿有效结合时,系统综合调节效率可提高15%-20%,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注:文中所有统计数据均来自2025年前三季度省级电力交易中心及国家电网经营区公开运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