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中国民航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三大航司业绩分化凸显行业复苏韧性差异。数据显示,国航Q2实现单季盈利2.38亿元,东航同比减亏近五成,而南航亏损扩大近两成。与此同时,国际航线旅客量已超越2019年同期水平,但国内票价持续承压。本文通过解析行业运营数据与重点企业表现,揭示民航产业在供需变化下的发展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民航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2024年上半年民航业呈现显著分化态势:国航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8.06亿元,但Q2扭亏为盈;东航同比减亏至-13.75亿元(去年同期-27.68亿);南航亏损则扩大至-14.74亿元(去年同期-12.28亿)。尽管三大航司客座率、载运量指标回升,但客运人公里收益集体下滑——国航降4.88%,东航跌7.22%,南航减少6.12%。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航线旅客运输量已恢复至超过疫情前水平,国内经济舱平均票价却同比下降6.9%,较2019年仍低7.8个百分点。
面对第三方平台压票等市场乱象,航旅纵横"民航版12306"平台上线后已接入春秋航空。该系统通过消除中间商差价空间,帮助航司实时观测市场需求,优化定价策略。数据显示,暑期国内机票预售均价786元(不含税),较2019年同期下降10.6%;国庆假期预订量显示出入境航线增长19%,国内航线增长超24%,反映出市场对价格敏感度持续提升。
低成本航司继续领跑盈利梯队:春秋航空上半年净利润11.69亿元(同比降14.11%),吉祥航空以5.06亿元净利位列第二。头部航司通过航线网络优化与客舱收益管理应对票价压力,如东航将运力向高潜力国际航线倾斜,南航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建设。产业数据显示,2024年暑运国内长途航线贡献90%旅客量,800公里以上市场成为主要增长极。
行业专家分析当前"量增价跌"趋势源于多重因素:宏观经济影响下消费力分化导致票价弹性减弱;国内市场运力供给过剩与国际运力恢复不均衡形成结构性矛盾。预计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仍将延续此态势,但重点企业通过枢纽建设、数字化分销及产品创新有望提升收益质量。民航局近期出台的《航空运输服务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优化票价结构和加强市场监测等12项具体措施。
站在2025年的产业观察窗口回看,中国民航业在供需重构中展现出强劲韧性。头部企业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巩固优势地位,数字化转型加速行业生态重塑。随着国际航线全面复苏与国内市场需求升级,民航产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重点企业在市场格局调整中将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未来三年将是检验航司战略定力的关键时期,票价管理创新、枢纽网络优化和新兴技术应用将成为决胜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