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光伏行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钧达股份凭借专业化电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复杂的价格竞争环境中实现海外业务翻倍增长。随着全球能源安全战略升级和本土化制造浪潮推进,中国光伏电池出口量同比激增43.13%,成为破解产业链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突破口。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电池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加速光伏产业链本土化进程,美国已形成超50GW组件产能,欧洲提出30GW本土制造目标,印度名义产能更突破100GW。然而电池环节因高技术门槛成为各国产业化的关键短板——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同比下降5.37%,而光伏电池出口量却逆势增长43.13%至41.48GW,印证了海外对高效电池的刚性需求。
钧达股份通过技术输出与本土合作模式切入这一市场缺口,海外销售占比从2024年的23.9%跃升至52%,验证了专业化电池厂商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其在土耳其共建的高效电池项目及阿曼产能布局计划,不仅缓解国内阶段性过剩压力,更通过技术输出强化区域市场份额。
钧达股份上半年实现电池平均量产转化效率提升0.2%以上,单瓦非硅成本下降约20%,关键技术指标持续领跑行业。其研发体系构建的"三代并行"模式成效显著:中试阶段TBC电池效率较主流N型产品提升1-1.5个百分点,与外部合作的钙钛矿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已达32.08%。
这些技术突破契合政策导向——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明确要求治理低价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当行业进入"拼技术"阶段,钧达股份凭借N型技术储备在产品溢价能力上建立显著优势,其研发体系的迭代速度为应对下一轮技术升级周期奠定基础。
2025年5月,钧达股份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光伏行业首家"A+H"上市公司,募资12.9亿港元专项用于海外产能建设及研发中心升级。这一融资动作呼应了国家发改委《价格法修正草案》对有序竞争的规范要求,在强化资本实力的同时,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规则提升全球化运营韧性。
当前全球光伏电池市场呈现鲜明分化:欧美传统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中东、非洲、印度等新兴市场因能源转型提速形成新增长极。钧达股份以技术输出替代单纯出口,既规避贸易壁垒风险,又在高附加值环节构建竞争护城河。其海外收入19亿元(同比+116.15%)的亮眼表现,印证了本土化战略与政策红利的共振效应。
经历近两年产能出清后,光伏产业链价格逐步企稳。钧达股份上半年承压前行的背后,是行业集中度提升带来的结构性机遇。随着《价格法》对"低于成本价销售"的约束落地,以及各国本土化政策对技术门槛的要求升级,专业化电池厂商将率先受益于市场秩序重构。
2025年光伏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迁的关键转型期。钧达股份通过精准卡位海外电池缺口、持续强化N型技术壁垒,并借助资本国际化布局,已构筑起穿越周期的稳健增长逻辑。在政策引导行业"反内卷"与新兴市场爆发双重驱动下,其作为专业化电池龙头的价值释放空间将进一步打开——当全球光伏装机需求突破400GW大关时,中国高端电池产能的战略价值将得到更充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