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订单加速落地,其商业化进程正推动航空级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2025年数据显示,全球eVTOL电池市场规模已突破关键节点,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迭代与产业链协同,在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及快充性能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同时,固态电池虽被视为未来核心方向,但量产仍面临多重挑战,混动路线则凭借现实优势占据重要地位,形成固态研发与混合动力并行的技术格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电池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根据行业预测数据,到2030年eVTOL领域将新增锂电池需求约30GWh。当前,航空级动力电池需满足"三高一快"要求——即能量密度超350Wh/kg、功率输出高效、安全标准严苛,并支持快速充电。头部企业如正力新能、中创新航等已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交付,其系统通过双重技术优化,在2025年成功将能量密度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尽管全固态电池因兼顾400Wh/kg以上能量密度及本质安全性被寄予厚望,但其量产仍面临三重挑战:
1. 技术瓶颈:电解质材料研发尚未完全突破,倍率性能提升困难;
2. 供应链短板:硫化锂等核心原料成本高昂,规模化生产难度大;
3. 经济性限制:当前全固态电池成本约为传统锂电池的3-4倍。
行业预计,到2027年或实现小规模量产,而大规模应用需至2030年后。为此,部分企业采取"半固态过渡+全固态研发"双轨策略。例如某头部厂商已推出第二代半固态大圆柱电池(能量密度达350Wh/kg),并规划在2026-2027年间攻克400Wh/kg级产品的安全与寿命问题。
面对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滞后,混合动力方案正成为主流选择。通过内燃机与锂电池结合,eVTOL可实现以下突破:
数据显示,混动机型的单航时运营成本较纯电模式下降60%,且对极端天气与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更强。某专注混合动力研发的企业透露,其倾转翼飞行器通过内燃机-电池耦合设计,在2025年已实现300公里/小时的高速巡航。
头部企业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协同上持续加码:
2025年数据显示,eVTOL领域正形成"固态蓄力、混动先行"的双轨发展态势。短期来看,混合动力凭借其经济性优势将在未来10-15年内持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长期而言,随着全固态电池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其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综合优势将推动行业变革。无论是头部企业的研发投入还是产业链协同创新,都指向一个明确方向:航空级动力电池的迭代升级,将成为eVTOL从试验场走向商用化的关键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