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4年苏州新能源产业突围样本观察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电池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8月,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呈现两强争霸、多极竞逐的激烈态势。国家"双碳"战略持续深化,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市场完全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政策层面,《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35)》明确要求到2025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50Wh/kg,推动行业技术迭代加速。在这一背景下,某苏南企业以差异化路径实现突围,其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电池产业的转型逻辑与政策环境适配性。
2014年制造业人才流动潮中,两位资深汽车零部件行业管理者选择在江苏常熟开启新事业,将传统制造经验转化为新能源赛道竞争力。通过承接丰田混合动力镍氢电池系统生产,逐步构建起涵盖电芯研发、Pack集成的全产业链能力。关键转折出现在2020年前后,企业以10.8亿元完成对某掌握核心电化学技术企业的并购,由此获得磷酸铁锂与三元材料双技术路线的研发体系支撑,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022年行业洗牌期,该企业遭遇最大单一客户经营危机,直接导致年度亏损17.2亿元。通过快速转向零跑汽车等新势力车企,并成为广汽传祺PHEV、上汽通用GL8 PHEV的独家供应商,在2023-2024年间实现收入增长23%,净利润扭亏为盈至9101万元。数据显示,其乘用车电池装机量排名从行业第十跃升至第七位,市场份额提升至1.99%。
在宁德时代(市占率45.08%)和比亚迪(24.74%)主导的市场中,该企业通过差异化布局实现突围。研发投入强度达营收的15%,累计申请专利3613项,在航空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能量密度超320Wh/kg的产品获得AS9100D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进入航空航天领域的动力电池企业。生产端采用柔性化制造体系,产线切换时间缩短至3-14天,单线产出效率居行业前列。
借助新能源产业东风,该企业在2022年A轮融资中估值达144亿元,2024年B轮后升至182亿元。港股上市首日市值突破210亿港元,募集资金的80%(约7.42亿港元)将用于产能扩建,计划在2026年底前将电芯产能从25.5GWh提升至50.5GWh。值得注意的是,其航空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瞻布局已形成技术壁垒,为储能、船舶动力等领域拓展打开空间。
行业展望与总结
2025年的动力电池市场呈现"两超多强"格局,头部企业市占率合计达97%。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双重压力下,该企业的成功印证了两条关键路径:一是通过并购整合快速获取核心技术;二是依托制造业基因实现生产效率革命。其"陆海空全场景"战略布局,在航空电池(320Wh/kg)、钠电(165Wh/kg)等领域的技术储备,为突破红海竞争提供了新范式。未来随着常熟银河基地B区投产新增10GWh产能,或将推动市场份额向第二梯队前列发起冲击。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及行业统计口径,时间表述符合2025年8月4日当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