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注:2025年5月22日)
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8年参保覆盖率不足2%,到如今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34亿人口,这一成就不仅支撑了全球约六分之一人口的健康需求,更以占GDP比重约2%的筹资规模创造了全民健康的"中国样本"。然而,在迈向全民医保的关键阶段,制度优化与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结构性挑战。
1998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启动时仅覆盖1878.7万人(占总人口1.51%),到2023年底已扩展至全国94.6%的居民。这一里程碑得益于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建立,尤其是2007年后参保人数跃升至9.49亿人,推动覆盖率突破70%大关。目前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共同构成"二元结构",前者覆盖用人单位及灵活就业群体,后者则保障超过10亿非在职人口。
尽管参保率已稳定在95%以上,但制度效能仍存在显著短板。约2亿城镇就业人员(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群体)因缴费负担过重或政策限制,未能参与职工医保而选择待遇较低的居民医保。此外,部分健康人群主动退出保险池的现象加剧了基金可持续风险。数据显示,当前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仅1098元,远低于职工医保6182元的标准,制度间的保障差距亟待缩小。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显著挑战:职工医保在职退休比从1998年4.09降至2023年2.71,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占比超60%。与此同时,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4.57%增至2023年7.19%,个人现金支出比例虽下降至27.33%,但老龄化加剧与新技术应用正推高整体医疗成本。
为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政策建议聚焦灵活就业群体,探索居住地参保替代属地化限制,并推动居民医保从定额缴费转向费率制。同时需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挂钩的筹资增长机制,通过税收调节(如提高烟草等健康危害产品税率)拓宽资金来源。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等创新举措也被视为提升制度效能的关键工具。
总结:站在全民覆盖新起点的再出发
从1.5%到94.6%,中国用二十年构建了全球最大规模医疗保障网络,人均预期寿命随之提升7岁至78.6岁。但要实现高质量全民医保,仍需解决参保结构失衡、筹资机制僵化等深层矛盾。通过优化制度设计与创新管理模式,在维持基金可持续性的同时缩小待遇差距,才能让"健康中国"战略真正惠及每一位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