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国家医疗保障局于近期正式发布《血管介入支架等7类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及医保通用名》,标志着我国在高值医用耗材标准化管理领域迈出重要一步。这一政策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更精准的医保支付依据,也为慢性病患者的长期健康管理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医保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与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患者持续增长,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长期处于高位。2023年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注册病例数达163.6万例,其中支架置入作为核心术式,其规范管理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与医保基金安全。国家医保局此次修订的4个冠状动脉支架通用名——药物洗脱、非药物洗脱/覆膜、非药物洗脱/非覆膜及可降解类型,通过统一命名规则和编码标准,有效解决了耗材信息碎片化问题,为后续价格调控、采购监管等奠定基础。
本次修订覆盖19家企业的64张注册证,形成33条耗材分类代码及2647条规格型号代码。这种精细化分类直接回应了不同患者群体的治疗差异:药物洗脱支架通过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风险;可降解支架则满足对血管自然功能恢复的需求。分类体系的完善既保障了临床选择权,也为医保部门动态监测耗材使用效率提供了数据支撑。
政策实施将带来多重效应:一方面通过统一命名消除信息不对称,推动高值耗材全流程追溯;另一方面为集采谈判和支付标准制定提供依据,助力降低患者负担。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支架费用占比显著下降,但精细化管理仍需依托标准化编码实现精准控费。
此次医保通用名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医用耗材治理从分散走向系统化的新阶段。通过技术分类与临床价值的深度绑定,政策既保障了冠心病等重大疾病的有效救治,又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障制度探索出可行路径。未来随着配套措施完善,标准化管理将释放更大效能,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与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