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日,河南省信阳市发布《关于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对新出让土地开发的商品房项目实行全面现房销售。这一政策引发市场热议,标志着我国房地产调控正逐步转向强化质量管控和风险防范的新阶段。分析显示,现房销售模式不仅能降低购房风险、提升产品品质,还可能重塑行业竞争格局,但需平衡房企资金压力与市场需求变化。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商品房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根据新规内容,信阳市将对商品房预售制度进行分阶段调整:已取得施工许可证的项目仍按原标准执行(即投入资金达总投资25%或工程进度过半即可申请预售);而文件发布后新取得施工许可的项目需主体封顶方可预售;更为关键的是,所有新出让土地开发的商品房项目将强制实施现房销售。这一政策通过分阶段管控预售条件与销售模式,形成"新老有别"的差异化管理机制,既保障存量项目平稳过渡,又为新建项目设定更高标准。
自2022年末起,我国已有多个地区启动现房销售试点。监测数据显示,合肥、郑州、长沙等地率先在部分地块要求现房销售;赣州、九江等城市通过延长土地出让金缴纳期限或提供契税补贴等方式配套支持政策;山东多地则提高现房购房的公积金贷款额度以刺激需求。这些探索表明,现房销售正在从局部试点向系统性改革推进,各地结合库存压力与市场特点采取差异化措施。
对购房者而言,现房销售可直接规避期房交付风险。实物可见的房屋质量与规划兑现度显著提升购房安全性,尤其在当前行业信用修复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房企来说,现房销售模式倒逼企业强化产品设计与施工管理能力,市场将更青睐具备资金实力和品质管控优势的企业。从行业发展视角看,现房销售有助于缓解高库存地区去化压力,但同时也可能延长项目开发周期、加剧房企流动性考验,并对金融机构的融资模式提出新要求。
业内人士指出,推进现房销售应优先选择商品房库存量大的城市或区域试点。在操作层面需要完善配套措施:如优化预售资金监管规则以匹配新模式节奏;建立适应现售特点的信贷支持体系;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调节市场供需关系。同时要避免"一刀切"政策对低库存地区造成的供应短缺,需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把握推进力度与速度。
政策改革开启行业转型新阶段
信阳新政标志着我国房地产调控正从需求端刺激转向供给侧结构性优化的关键一步。通过强制现房销售、强化预售管控等措施,既回应了购房者权益保障的迫切诉求,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未来随着更多地区加入试点行列,如何在风险防控与市场活力间取得平衡将成为政策制定的核心考量,这将直接影响房地产新模式构建的成效与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