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67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获批,正在建设中的线路规划里程共计6988.3公里。预计到2025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工程档案数量也将持续快速增加。轨道交通工程档案不仅是建设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营、设备维护和工程审计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优化和完善。
《2025-2030年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拥有世界第一的在建里程和运营里程。轨道交通工程档案作为建设历程的重要记录,是实现交通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的关键基础性资源。然而,由于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周期长、专业性强、分类复杂且涉及单位众多,工程档案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现状的调研,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推动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的高质量发展。
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涉及多个环节和主体,其执行标准、管理体制以及工作流程、职责和验收机制各有不同。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青岛、苏州等城市的调研发现:
执行标准:各城市地铁公司主要依据国家标准、档案行业技术标准或地方标准开展工程档案工作。例如,北京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分类规范》等标准,上海则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整理标准》等。
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分为“两分开”和“三统一”两种模式。北京实行投资建设与运营“两分开”管理体制,而上海、广州等城市则由一家集团负责投资、建设、运营全流程管理。
工作流程、职责及验收机制:以建设单位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在北京、上海、南京、青岛较为常见;而广州、苏州则以参建单位为主体,由其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移交。
尽管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工程档案管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行业标准不完善:现行标准主要侧重于档案收集、整理、归档范围等具体操作层面,缺乏对管理体制、流程和职责的全面规定。例如,现行标准未明确投资单位、运营单位和城建档案馆的职责,导致档案管理缺乏统一规范。
管理体制不健全: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网体量差异较大,管理体制缺乏统一标准。例如,北京的“两分开”模式与其他城市的集团型管理体制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
流程、职责和验收机制不规范:不同城市在档案管理流程、职责分配和验收机制上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有些城市由建设单位负责全过程管理,而有些城市则由参建单位自行移交档案,导致档案归档质量和后续利用效率参差不齐。
为提升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水平,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修订完善行业标准:建议由档案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共同修订现有标准,轨道交通行业现状分析指出,补充轨道交通投资规划、建设、运营、城建档案馆等单位的职责,完善档案管理机制,规范档案收集、整理、验收和移交流程,确保档案管理的全面性和规范性。
健全工程档案管理体制:根据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和更新改造工程的特点,分别构建以建设单位和运营单位为主体的管理机制。新线建设工程应以建设单位为主体,负责指导各相关单位的档案工作;更新改造工程则以运营单位为主体,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移交。
规范流程、职责及验收机制:细化各单位的工作流程和职责,建立多维度、多层级验收机制。明确档案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档案质量把关,确保归档质量,提高验收效率。
总结: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作为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档案数量持续增长,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本文通过对多个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现状的调研,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未来,随着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管理体制的逐步健全以及流程、职责和验收机制的进一步规范,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将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