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轨道交通行业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技术融合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成都市双流区的成都轨道装备智慧工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机器人已经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检修效率。同时,人工智能、激光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新兴技术正不断解锁轨道交通行业的新需求,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本文将探讨轨道交通产业与新兴技术的跨界融合,以及智能化转型带来的新增长点。
《2025-2030年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近年来,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集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底,成都地铁、有轨电车、悬挂式单轨等整车产能突破1492辆,轨道交通全产业链营收超4400亿元。然而,面对日益增长的运营需求,传统的人工巡检效率难以匹配,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正积极探索智能化转型,借助人工智能、激光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前沿技术,构建轨道交通全场景应用生态。
(一)人工智能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方向分析提到人工智能(AI)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从列车自动驾驶到智能运维管理,从客流预测调度到安全风险预警,AI的创新应用正不断解锁轨道交通行业的新需求。例如,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地铁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已上岗近两年,故障检出率高达98%。此外,智能运维技术已在成都地铁17、18、19号线及资阳S3线的各场段中应用,配置了车门在线监测系统等设备。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运维效率,还提升了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激光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激光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激光清洗可以替代传统工艺,用于轨道设施维护,例如清除车体表面锈蚀或涂层,具有环保高效的优势。成都迈锐捷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的激光清洗机还可以与爬壁机器人结合,让机器人清洗人工难以操作的关键部位。这种技术的结合不仅提高了清洗效率,还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风险。
(三)机器人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机器人技术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例如,成都轨道装备智慧工厂的轨道交通车辆检修机器人,能够对车底关键检修点精确成像,智能判断关键部件的异常状态。此外,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还计划引进巡检机器狗和先进技术,突破传统巡检机器人仅适用于车下或车侧检修的局限性,实现车内、车顶等更复杂的场景作业。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检修效率,还提升了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技术挑战
尽管智能化转型带来了诸多好处,但轨道交通行业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例如,智能运维技术在维保检修工作中,机器代替人工作业仍然存在明显不足,机器数据的准确率不够。对此,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明确表示,希望结合具体检修任务,提高机器人的作业覆盖率,确保智能设备检测准确率不低于90%。
(二)市场需求与应用场景
轨道交通产业与新兴技术的跨界融合不仅带来了技术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例如,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围绕智能焊接技术、涂装自动化技术、轨道巡检机器人、AI智能助手等方面,发布了10余项技术场景需求。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围绕数字铁路方面发布了3项通用技术需求,围绕绿色与生态环保、高原卫生与健康等5个方面发布了11项工程急需技术需求。这些需求的发布,不仅为新兴技术提供了应用场景,也为轨道交通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
四、总结
2025年,轨道交通行业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技术融合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人工智能、激光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轨道交通行业不仅提高了运维效率,还提升了安全性和可靠性。尽管智能化转型带来了技术挑战,但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轨道交通行业将继续探索智能化转型的新路径,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